虽然还不能确切的知道这样一个由无数个电子、光子元件集成在一起的机器到底能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但是神秘岛上的科学家们却对它进行了一个接一个复杂而又变态的计算、处理实验。
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科学家们发现,H系统在各种类型的数字计算尤其是逻辑运算上的运行速度比起“浑天仪”这种由上千台大型智能光子计算机构成的拓扑排序组的运算速度都要快上近50%。
50%!在计算学上属于天与地的差距了。
前者只有一个装生日蛋糕的盒子那样大小。
而后者却占地整整72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的足球赛场还要大上几分。
两台机器之间这种无关于量而已经是质上的差距让神秘岛上的科学家们疯狂了起来,他们认为H系统的集成度再怎样的夸张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是采用了某种未知的算法或是在硬件构成上使用的新型的逻辑电路。
于是科学家们决定对H系统进行图灵测试。
在人工智能中,图灵测试是用来检测一台计算机是否具有类似人类思维的方法,其是用阿兰?图灵的名字命名的。
图灵是一位古代的英国数学家,在公元1940年到公元1950年间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并设计出最早版本的图灵测试。根据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模仿人类的反应,那么就认为它有一定的智能。在图灵测试中,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向另外一间房子里的人或机器提问,但这个人不知道回答问题的是人还是机器,如果这个人根本无法判断出是人还是计算机在回答问题,那么就可以认识计算机通过了测试。
在图灵测试中,需要三个实体的参与,两个是人还有一个是电脑。每一个参与者都与另外两者隔离开,其中有一个人作为提问者,另外一个人和那台电脑作为回应者。提问者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根据某个具体内容向另外一个人和电脑不断发问,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一段规定时间后判断哪个是人哪个是电脑。这个实验被作过很多次,如果提问者做出了半数或少于半数的正确判断,那么这台机器则被认为具有人工智能,因为提问者不能将它与人区分开。
在公元二十世纪末至公元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一段时间里,图灵测试遭受到了批评,主要是因为为了让计算机显示出类似于人类的智力,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例如,如果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只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如数学理论,而且计算机只需回答“是”或“否”的话,那么计算机的得分可能会很高。但是,如果问题的范围非常的广,而且对话性很强的话,那么计算机很难表现得像人类一样。
而且,当涉及到情感或社会因素等“人味儿”比较重的问题时,这一点尤为突出。
当然,在新历2007年,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先进的高度。对于像“浑天仪”这种超大型智能光脑组进行图灵测试,一般的问题回答起来已是与人类无二的。
但是在回答由心理学家专门针对人性角度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时,就会发现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还是过于理智,或者说是没有灵气,它们甚至在回答一些尖酸的提问时甚至连结巴都不会打上一个。
鉴于H系统有着如此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其所有的人工智能想来也不会差;对这样一台近乎完美的机器,此刻科学家们最想做的就是找出它的缺点来。
一组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心理学问题被作为图灵测试的内容输入进了H系统。这些问题相互之间都是有着联系性的,相当多了关于理智与情感、道德与法律上的种种冲突所形成的陷阱摆在了这些问题里面,与逻辑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浑天仪”也曾被做过这个测试,但是精于计算的机器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注重得是种种的利益关系,那项抉择或哪种方法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那么“浑天仪”就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因此,“浑天仪”最后的测试结果是相当失败的,没有哪个人类会像它这样的冷酷无情,即便是远古时代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惜弑父杀兄的王者们都不会有着这样的答案。
科学家们很期待H系统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这组问题的确很难,即便是H系统这种能在微秒级的时间里建立起整个中等类太阳星系里所有星体的运行轨迹模型,但是这一百来道问题也足足花了它近一刻钟的时间。
答案出来了,然后被送到了几组事先不知情的心理分析师手中进行隔离分析。
当这几组分析师们的分析结果再次回到科学家们的手上时,他们直接跳过了那一系列的评语,直接翻到了最后的结论处。
上面的文字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脸上无不露出惊喜、恐惧、不可思议种种混乱的表情。
“这是一个忠于某个组织的战士,虽然能够坚决执行命令,但是富有同情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军人,但是不够铁血,需要加强管理”
“他对自己的军人身份感到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