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恩·萨米
(1913~)美国电影歌曲作词家、制片人。生于纽约市。原名塞缪尔·科恩。曾在西沃德公司中学读书,1935年开始与作曲家朱尔斯·斯坦恩及吉米·范休森合作为影片谱写抒情歌曲。他曾以《三分钱丢到泉水池》(1954)的主题歌,《疯狂的丑角》(1957)中的《自始至终》,《艺海奇人》(1959)中的插曲《都是这种方式》,《爸爸的微笑条件》(1963)中的插曲《叫我不负责任》等歌曲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金像奖。卡恩作词的影片主要还有:《阿根廷之夜》(1940)、《检阅场上的青年人》(1942)、《剧院阴影》(1943)、《纽约人的假日》(1944)、《翠凤艳曲》(1945)、《玉笑珠香》(1945)、《玉堂富贵》(1946)、《凤城弦歌》(1947)、《大海传奇》(1948)、《因为你是我的》(1952)、《彼得·潘》(1953)、《三个水手和一个姑娘》(1953,兼制片人)、《四月巴黎》(1953)、《爱我或离开我》(1955)、《万事皆休》(1956)、《钓金龟》(1958)、《大好时光》(1960)、《高跺满华堂》1961)、《西部开拓史》(1962)、《吹起你的号角》(1963)、《奥斯卡》(1966)、《星》(1968)、《纸老虎》(1975)、《种马》(1978,英)等。
萨米·卡恩是纽约歌曲作家名人堂的负责人。
卡帕·罗伯特
(1913~1954)美国摄影家,战地摄影记者,电影摄影师。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贫穷的犹太裁缝家里。1931年因参与反对霍尔奇独裁统治,被拘捕,旋逃往德国柏林。1931~1932年在柏林攻读政治学,并在笛福图片社任暗房技师。
卡帕于1930年开始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发表了第一张照片;是托洛茨基在哥本哈根的演说;1933年纳粹上台时,他离开德国,前往巴黎;与戴维·西摩创建一个图片社。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卡帕和他的女友格尔达·塔罗,接受法国一家杂志派遣,前往战地采访,他从前线发回来的一幅名为《士兵之死》的照片,轰动一时,是他的成名之作。这次战争,夺去了格尔达的年轻生命,给卡帕以极大悲痛,也坚定了他为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意志。
1938年4月,卡帕作为美国《生活》杂志记者来华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并同纪录电影导演约里斯·伊文思、摄影师约翰;弗尔汉合拍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在这期间,他又拍摄了台儿庄大战、武汉大轰炸等大量照片,曾在武汉受到周恩来的接见。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
1941~1946年,卡帕作为美国《柯里尔》杂志和《生活》杂志记者;随军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任战地摄影记者。1944年他拍摄了《盟军诺曼第登陆之战》照片,也成为他的摄影名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在美国拍摄了一批好莱坞著名电影明星的工作照和生活照。其中一幅英格丽·褒曼的便装照片,充分显示了这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动人的丰采和神态。
1954年他访问日本期间,美国《生活》杂志给他以紧急任务,要他去报道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法战争。在越南太平省采访期间,他不幸触雷牺牲,终年41岁。
科比·埃伦
(1913~)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威斯康星州雷辛。原名埃伦·汉森。她当了12年广播讲解员之后才改行去演戏。从四十年代中期起,她在电影中扮演了许多角色,特别是扮演忙忙碌碌或爱管闲事的女人。1948年,她在影片《我回忆妈妈》(即《万寿无疆》)中扮演一位失恋的大娘,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奖的提名,同年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办的金球奖则授予她以最佳女配角奖。七十年代初,她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定期演出电视连续剧《沃尔顿一家》,表演生动,曾获得1972/1973、1974/1975、1975/1976三属剧情系列片最佳女配角埃米奖。
她演出的影片还有:《白衣黑影》(1946)、《小妇人》(1949)、《黑暗过去了》(1949),《包法利夫人》(1949)、《囚笼》(1950)、《哈里特·克雷格》(1950)、《交配季节》(1951)、《大树》(1952)、《原野奇侠》(1953)、《关于莱斯利夫人》(1954)、《萨比里娜》(即《龙凤配》1954)、《非法》(1955)、《可怕的》(1958)、《迷魂记》(1958)、《访问一个小行星》(1960)、《一袋奇物》(1961)、《看管人力(1963)、《扼杀者》(1964)、《嘘,小声点儿,亲爱的夏洛特》(1965)、《灰熊之夜》(1966)、《魔车》(1967)、《利拉·克莱尔的传说》(1968)、《美好的一对》(1969)、《支持你的当地枪手》(1971)、《拿破仑和萨曼撒》(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