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
(1913~1968)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191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蓬莱县,1968年8月3日去世。幼年丧父,1926年毕业于本县志城高等小学。1929年随舅父到哈尔滨,进英商太古洋行当练习生、办事员。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英文和中国古典诗文,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旧体诗词。1937年初去上海,集资兴办了北雁出版社,同年冬去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辗转去广州,从事写作。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达华北抗日根据地,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的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和军队职务。1949年北京解放后,他到中华铁路总工会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随军入朝鲜,和志愿军指战员们共同战斗,直至战争结束。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5年转到作家协会工作,历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组成员,积极从事外交活动,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并曾担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其重要著作有:193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194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北黑线》,195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锦绣山河》;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4年出版的散文集《万古青春》;19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风雨》;1978年出版的《杨朔散文选》等。他的散文层次分明,遣词造句精炼别致,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
戴维斯·罗伯逊
(1913~)加拿大剧作家、小说家,1913年生于安大略省萨姆斯威尔镇,父亲是当地报纸的编辑者和发行人。罗伯逊先在多伦多的上加拿大高中学习,之后进入位于金斯顿的皇后大学。但学了三年便去英国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1938年毕业,获该院文学士学位。接着在英加入老维克剧团,担任次要角色。1940年与曾任该剧团舞台监督的布伦达·马修斯女士结婚,同年回到加拿大,先后任报刊编辑和发行人,长达20余年。1963年被委任为多伦多大学马西学院的首届院长,同时在该校英文系和戏剧中心任教,直至1981年退休。1961年以其对加拿大文学的杰出贡献获洛恩·皮尔斯奖章,1972年获加拿大勋章,1980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名誉院士称号,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称号的加拿大人。
戴维斯对于加拿大戏剧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他在牛津大学的毕业论文《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男童演员》(1939)和其后的著述《供青年演员扮演的莎剧》(1942)以及他专为儿童创作的两部假面剧,对儿童剧的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后来他为成年人创作了众多的剧本,更使他成为加拿大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剧作家,其代表性剧作有:《我的仇敌——命运》(1949)、《在我心灵深处》(1950)和《吉普赛人的快步舞》(1955)等。
然而,使戴维斯名满加拿大并获得国际声誉的却是他的小说创作。他在50年代里完成了第一组小说三部曲:《暴风雨的颠簸》(1951)、《怨恨的发酵剂》(1954)、《脆弱的结合》(1958)。这三部小说都以大学城萨尔特顿为背景,描写了几个共同的人物,故事情节富于浪漫情趣,展示出一幕幕小城社会风俗的幽默讽刺性的喜剧场面,戴维斯在70年代里创作的德普福德小说三部曲,则从社会风俗的描写转入了对虚构的自传式人物的塑造,以人物自白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小说由三个不同的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进行讲述,成功的心理描写明显地反映出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影响。这组三部曲中以第一部《次要角色》的艺术成就最高,出版后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
西蒙·克洛德
(1913~)法国小说家。生于马达加斯加首府塔那那利佛。童年时代在东比利牛斯省度过,后在巴黎、牛津、剑桥等地学习。早年游历过德国,西班牙,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盟军骑兵部队,被捕后越狱并开始其写作生涯。西蒙战后一直是个自由职业者,长期幽居比利牛斯山的葡萄种植园,潜心于绘画和写作,他不热衷于文学沙龙,也不愿抛头露面或卷入任何政治团体。但是多年的沉默和辛勤耕耘却使他一跃成为文坛巨星。1985年:充洛德·西蒙摘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桂冠,从而结束了1964年萨特拒绝诺贝尔奖以后法国文坛一直受冷遇的时代。
西蒙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三部小说《作弊者》(1945),《格利佛》(1952)。《春天的冕礼》(1954)基本承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小说的影响。从《风》(1957)开始,西蒙的创作风格骤变,尽管还残留一些传统叙述的印记。但从整体上看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