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
(1913.2.5~1960.7.1)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向明言。生于湖北松滋第九区刘家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中队长、骑兵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1932年在湘鄂西红军学校学习,并兼任区队长,后任红3军手枪大队区队长、大队长,同年8月当红8师主力攻入草市镇遭敌伏击时,他主动率部驰援该师突出重围。后任襄北独立团团长、黔东独立师师长。参加过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苏区历次反“围剿”。1935年任红18团团长,率部参加板栗园战斗。同年11月任红2军团新编第5师师长、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再次负伤,被截去右臂,在担架上坚持指挥作战。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后,任红6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曾率716团一部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后率部转战于冀中、冀南、冀鲁豫等地。任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兼晋绥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曾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到延安,先后在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奉命率数百名干部到洪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江汉军区,任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缓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5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参加保卫陕甘宁边区和解放西北诸战役。1948年率1纵队参加瓦子街战役,当对敌实行包旧时,他发现友邻部队未赶到顶定阵地。果断派出所部预备队堵住缺门与敌激战,对争取战役的全胜起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四川省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60年7月1日于成都病逝。
韩先楚
(1913~1986.10.3)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早年当过学徒、雇工。1927年在家乡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区游击队。1931年起任独立营、团排长,在黄陂、孝感、罗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1933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后任副连长。1934年随红25军长征,任连长、营长。1935年到陕北参加劳山战役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223团、224团团长,红78师232团团长、副师长、师长,曾参加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689团团长。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中。率部于武乡地区与日军进行5次白刃战,掩护兄弟部队两个团安全转移。后任第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新编第3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曾率1个团到冀南敌后,开辟以威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到延安,入军政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任抗大第1大队大队长。1946年春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为牵制国民党军向北满进攻,组织发起鞍海战役,连克鞍山、营口、大石桥等城镇。后参与指挥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精锐师。1947年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率部克义县、攻锦州,继又参加辽西会战,指挥所部突袭国民党军第9兵团指挥部和3个军部,俘兵团司令廖耀湘。后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后任第40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2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长沙解放后兼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参与指挥海南岛战役,曾率6个团渡海并指挥岛上部队作战。6月任第13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在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均在前线指挥作战。1953年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参谋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起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员。1986年10月3 日于北京病逝。
谷景生
(1913~)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名谷克敬,曾川名谷峰。川西猗氏(今临猗)人。1931年“九一八”中变后到北平(今北京),先后参加“左联”、“社联”和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主编,察绥抗日同盟军第5师1团政治委员,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北平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兼“左联”书记、《泡沫》社社长,北平学生联合会党团成员,中共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