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兰特
(1913~1992)维利·勃兰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1969~1974年在任。原名赫伯特·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生于德国北部的吕贝克市。由外祖父抚养长大,由于其外祖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信徒,因此从小就受到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激进。中学时加入了“社会民主工人青年”组织。因受到社会民主党国会议员、《吕贝克人民信使报》主编勒伯尔的赏识。1930年只有16岁时被破例接纳为社会民主党党员。1931年10月因不赞成党的领导的政策,同一些左翼青年退党并加入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任该党年组织主席。1932年高中毕业后,到吕贝克船舶商行当不支薪的辅助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从事地下抵抗活动,改名为维利·勃兰特。1933年4月,经丹麦流亡挪威,先在奥斯陆任社会主义工人党办事处负责人,后以记者身分到西欧各国同社会党人联络,继续从事反纳粹活动,同时在奥斯陆大学学习现代史和哲学。1937年2月以记者身份采访西班牙内战。1938年被剥夺德国籍后加入挪威国籍。1940年4月纳粹德国侵占挪威后,一度被关进多夫勒战俘营。后逃往瑞典,继续从事记者工作和积极记者工作和积极参加反希特勒的政治抵抗斗争。在此期间,他曾领导一个叫做“梅特罗”的反纳粹地下组织,还到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等国活动,与各国社会民主党流亡人士联络。1944年10月在斯德哥尔摩重新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45年希特勒败亡后,以斯堪的纳维亚报纸记者身份返回德国。1946年任挪威驻柏林军事代表团少校新闻专员。1947年恢复德国国籍。1948~1949年任德社会民主党理事会驻西柏林代表,参加了柏林的战后重建工作。1949~1957年和1969~1992为联邦议院议员。1950~1951年任《柏林市报》总编辑。1950~1963年任社会民主党在西柏林的执行委员会委员,1954~1958年间任执委会副主席,1958~1963年任主席。1951~1966年任西柏林市议会议员。1954年当选为西柏林市社会民主党副主席。1955~1957年任西柏林市议会议长。1957以绝对多数当选为西柏林市长,担任此职直至1966年。1958年和1961年爆发了两次“柏林危机”,勃兰特在危机期间表现出冷静、果断而又理智,因此而闻名于西方政界。1958年当选为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同年被选入社会民主党联邦理事会。1961年被首次提名为社会民主党联邦总理候选人,但以明显劣势败于阿登纳总理。1962年当选为社会民主党副主席,1964年2月年仅51岁的勃兰特接替去世的奥伦豪尔出任党主席。1966年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一基督教社会联盟组在大联合政府后,出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69年社会民主党成为主要执政党后,任总理。任职期间,在国内大力推行社会改革政策,对外积极奉行“新东方政策”,努力谋求改善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1970年亲赴莫斯科签订《德苏放弃使用武力条约》。同年又访问波兰,签订《德波条约》,承认奥得—尼斯河边界,并在华沙原犹太人居住区的纪念碑前下跪,以表示对千百万受害者的“特殊悼念”。由于推行“新东方政策”并取得成果,被认为“对实现欧洲的政治缓和做出了贡献”,197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金。1974年5月,因其私人助理纪苞姆被揭露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间谍,引咎辞去总理职务。下台后,仍频繁出访,为实现裁军、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南北对话和协调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并先后两次出访前苏联,寻求同苏的合作,继续活跃在联邦德国和世界的政坛上。1976年在日内瓦的社会党国际十三大上当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作为该组织的专职主席,勃兰特扮演着“世界公民”和“和平使者”的角色。奔忙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诸国,特别是超级大国之间,充当美苏和解的牵线人。为了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他在1977年发起建立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南北委员会),并任主席,呼吁大家共同解决失业、债务、饥饿、环境恶化、经济停滞等问题。在他主持下,该委员会先后发表两份重要报告,在国际上赢得好评。1979~1983年任欧洲议会议员。1987年6月辞去社会民主党主席,当选为该党终身名誉主席。信奉以“自由、公正、互助”为主导原则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不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民主。对外政策上强调和平高于一切,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当务之急。主张东西方在现有联盟基础上,通过建立安全伙伴关系来实现共同安全;强烈呼吁各大国通过南北对话,加强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剿、贫富国差距。拯救第三世界经济;通过大幅度裁军,将省下的资金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主张建立一个团结自强的欧洲,使欧洲成为世界政治力量结构中的一个稳定因素,但强调新欧洲不应是“一个新的核超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