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14> 第9章 三月(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三月(2)(1 / 3)

海泽在创作中短篇小说的同时,也写诗歌和长篇小说。1872年出版《诗集》,其中一部分诗歌曾被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谱成乐曲。187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世界的孩子们》,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教会的伪善面目,反映了海泽的伦理思想。18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众峰之上》,猛烈地抨击尼采的超人哲学,批判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海泽还创作了不少戏剧作品,但大都以古希腊罗马或意大利、法国等外国题材为内容,真正结合德国社会现实的不多,因此意义不是很大,较著名的有《赛拜恩妇女》(1858)、《汉斯·朗格》(1866)等。

海泽的创作,继承了歌德和古典艺术的传统,但形式上模仿较多,缺乏独创性,文学史上把盖贝尔和他作为“模拟文学”的代表。海泽在后期创作中又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内容、题材愈加脱离现实。1890年前后,德国自然主义运动兴起,海泽的作品被认为“专事模仿”和“矫揉造作”而受到攻击,一度遭到人们的冷遇。

海泽是一位多产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作品十分丰富,写有9部长篇小说,180多篇中短篇小说,60多部戏剧,还有不少诗歌,以及关于中篇小说、歌德、斯托姆、格里尔帕策等的论文;此外,他还翻译介绍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诗歌。有的评论家称他为“缪斯的宠儿”。

尽管批评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因“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和世界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191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海泽也是第一个获得这项奖的德国作家。当时他已80高龄,四年后欣慰地离开了人世。

三家作者帕斯·奥克塔维奥

(1914~)墨西哥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1914年3月31日生于墨西哥城。

帕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律师,曾出任墨西哥革命(1910~1917)著名将领萨帕塔的驻纽约代表;母亲是西班牙人。后家道中落,青少年时期在经济拮据的生活环境中度过。曾就学于天主教学校及墨西哥大学。

17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和—些文学青年共同创办《巴朗达尔》(1931-1933),《墨西哥谷地手册》(1933),《诗歌车间》(1936)等诗歌杂志,并在上面发表诗作。

稍后,赴当时西班牙语文学界著名人士云集的美冈,潜心研究西班牙语美洲诗歌,开始对西班牙语美洲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进行认真的思考。

帕斯早期的诗歌,萌生自唯我主义的视野和彷徨苦闷的孤独情绪,作品主人公既无前途,又无伴侣,唯有“我”自己,因而给人以恶梦般的迷惘感觉。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帕斯同情共和派人士,诗风开始转变,他摆脱了个人感情的狭隘大地,作品带有鲜明的政冶使命和承诺文学的色彩,1937年,应反法西斯作家委员会的邀请,赴西班牙巴伦西亚参加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终于认识到诗歌不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和愿望,更应表达全人类的命运和理想。是年,在法西斯飞机狂轰滥炸的恶劣环境下,写山诗集《在你明净的阴影下》并在巴伦西亚出版。

1938年年底,帕斯回国,继续探索诗歌创作,并与此时流亡墨西哥的西班牙共和派人士及法国反法西斯人士过从甚密,共同切磋诗歌艺术,探讨人类的前途。

1945年,出任驻法外交使节,结识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加缪等人。此后,又历任驻德参赞、驻印度大使等职。在担任外交官期间,帕斯仍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变化,超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及中国的阴阳说、印度的佛教思想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痕迹,从而形成帕斯诗歌的独特风格。

帕斯热衷政治而不满现实,他认为诗人不仅应有鲜明的个性,而且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人民的喉舌;主张“纯诗歌”和“社会诗歌”的结合统一。帕斯的诗作反映了墨西哥当代知识分子彷徨、迷惘的情绪,通过对“自我”、“非我”。时间,空间、生命、死亡、性爱等各方面的探索来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本性,其作品既富于深刻的哲理,又有明显的文学色彩,还有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在时空的探索上,帕斯认为时间的停滞,是最美的境界,这在他诗歌创作中也有明显的表露。而在文字运用上,帕斯力主把语言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他本人的文字则是凝练、深刻的典范,如《一个诗人的墓志铭》即是明证:“他要歌唱,歌唱/为了忘却/真正生活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的真实”。

1957年,他的代表作长诗《太阳石》问世,震动国际诗坛,被认为是当今世界诗歌巨作。该诗借颂扬阿兹台克族太阳历石碑,赞叹古文化的辉煌,抒发对祖国河山的激情。全诗584行,帕斯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技巧,将一系列“非时间”的形象剪辑起来,首尾相接,形成环形结构。诗人完全打乱了时空界限,将神话、现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