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1.21~1985.8.12)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江西兴国城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特务营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12月在江西黎川县团村战斗中,同师长吴高群率少共国际师配合主力部队挫败国民党军3个师的进攻,长征中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师政治委员,在过大凉山时,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继又参加夺取天险腊子口战斗,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治委员。1938年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针对敌后斗争特点,加强部队和民兵的政治工作建设,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先遣部队进入东北辽东地区,开辟南满根据地。后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辽东省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委员、特种兵司令员,先后指挥本溪、鞍海、新开岭作战,率部参加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常务委员。参与领导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连队管理教育工作条例》等,重视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政治工作建设。1975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著有《怎样进行战时政治工作》(1941)、《长征组歌》(1965)、《人民解放军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2)、《铁流之歌》(1986)等。
梁必业
(1916.3.7~)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江西吉安陂村。1929年任乡、区儿童团团长,少先队指导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政治部科员、第10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1军团政治部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队长,直属政治处总支部书记,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直属政治处主任、115师和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第1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陆房突围和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和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后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8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赴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次年回国后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60年起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曾是中共中央军委列席常委,军委委员,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82~1985年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军队政治工作的学习与实践》、《我在人民军队》。
李德生
(191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河南光山李家 凹(今属新县)。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路军第129师385旅任排长、连长、营长,曾先后参加夜袭阳明堡,响堂铺等战斗和百团大战。1943年起任太行军区第2分区30团团长、第769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19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