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尔1916年生于利比里亚的佩塔贾,属于戈拉族人,原名贝·塔米亚。他在利比里亚的一所教会学校学过英语之后,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上小学和中学。在教会学校里,他的名字随里士满教会主教的名字改为约翰逊·穆尔。他原想成为一名医生,回国救民。他在维兰德学院和弗吉尼亚联合大学学习生物学,并于1938年取得学士学位。但是他刚一毕业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
穆尔回国以后对本民族的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大量收集民歌和民间故事。后来,他的作品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1937年他的长篇小说《戈拉孩子在美国》出版,这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他在利比里亚的童年生活以及他在白人教会学校,在美国的经历。小说还描写了戈拉族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运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在当时的非洲是难能可贵的,为欧美认识西非生活提供了一面镜子。穆尔的诗集《黑檀木灰》出版于1965年,诗集分三部分:非洲生活、美国景物以及他游历欧洲、亚洲时的所见所感。穆尔的诗歌为押韵自由体。他的诗歌还被收入在意大利出版的《今日利比里亚》,在德国出版的《西非文学》以及在荷兰出版的《利比里亚文学作品选》等书。他的中篇侦探小说《木薯地里的凶杀》是作者根据一桩实有其事的凶杀案写成的,小说先在蒙罗维亚的杂志上连载,出单行本后曾被利比里亚政府用作学校教科书。他著有《利比里亚传统诗歌别集》。最新诗作见于他和另外两位利比里亚诗人的作品合集《来自峡谷的回声》。穆尔被称为“西非杰出的丛林诗人。
伦敦·杰克
(1876~1916)美国小说家,1876年1月12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1916年11月22日自杀于加利福尼亚的格仑·艾伦。
他的父亲是个破产的农民,颠沛流浪。家庭生活总是极端贫困,杰克从小从事体力劳动,10岁就上街卖报,14岁进奥克兰罐头厂当童工,有时甚至连干36小时。他后来在短篇小说《叛逆者》(1911)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悲惨的童工生活。因无法忍受这种奴隶式劳动,他离开工厂。到旧金山港口干了一年多违禁在海上捕的“贼”,后来又在船上当了一年多的水手,到过日本。航行回来,他先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工厂干粗活,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受尽资本家的剥削。他愤然离开工厂,又开始流浪生活。
1894年,美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罢工不断。在西部几个城市,以失业工人为基础,组成“工人军”向华盛顿进军,要求政府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杰克·伦敦参加了这次进军,但他不久就离队了。他步行或爬火车在全国各地流浪,还曾被警察作为“无业游民”逮捕罚做苦工。这些生活经历使他广泛地了解到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的苦难。
杰克·伦敦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发奋读书,包括马克思和尼采的著作。1896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成千上万人涌向克朗戴克河一带去淘金,他也去了。但他得了“坏血病”,又回旧金山,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他自称最初发表的短篇小说是“北方故事”,描写普通淘金者在食物极端缺乏。天气极其寒冷的条件下同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其中《热爱生命》(1906)描写一个饿得快要死的病人如何通过没有人迹的荒凉雪地到一条大河的码头去。这篇作品受到列宁的赞赏。有些故事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残酷,如《黄金谷》(1906)。不少故事描写印第安人忠于友谊和爱情的高贵品质,控诉白人殖民者的掠夺,表现了印第安人的反抗和斗争,如《老头子同盟》(1902)。这些故事题材新颖。富于传奇性,情节紧凑,笔力刚健,受到读者的欢迎。
1902年杰克·伦敦应邀去南非采访。当时南非布尔共和国正展开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战争。他刚到伦敦,战争结束,便决定留在伦敦观察工人阶级的生活情况。他打扮成流落的美国水手,出没于伦敦东头的贫民窟、工人家庭和贫民收容所。他把调查的结果写成特写集《深渊中的人们》(1903),用活生生的事实控诉了英国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他在“结论”中指出:“文明有没有改善普通人的命运?”英国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为什么“八百万贫民大军经常在饥饿边缘上挣扎”?原因就在于“政府的制度,所谓大不列颠帝国的政治机器”“它衰败无力”,因此“必须重新组织社会”。
同年发表的《野性的呼声》和《白牙》(1906),是描写动物的小说。《野性的呼声》描写一只体力出众的狗与狗群的斗争,它野性未驯,在狼群的呼喊下,逃入林莽,变成了狼。《白牙》写的是一只狼变成狗的的故事。它在体贴周到的主人的训练下克服了野性,最后咬死主人的敌人,救了主人的命。这两部小说中动物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具体、细致。作者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了资本正义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冲突。
从90年代起,杰克·伦敦参加了社会党的活动,当过奥克兰的社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