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艘船,一启航船长就同大副闹翻了。大副爱喝酒的癖好加剧了二人的对立,因为船长严禁船员喝酒。大副的过失招致船长不断地训斥,而这又使大副喝酒更厉害。数次警告之后,一次大副喝酒比平时还多,船长遂把此事记人航海日志:“大副今天喝醉了。”
后来轮到大副记航海日志,发现船长的记录,担心被船长解雇,于是请求船长把这句话删去,遭到拒绝。大副十分沮丧,想了半天,终于有了主意,于是航海日志中写道:“船长今天没有喝醉。”
逻辑分析 “船长今天没有喝醉。”暗含船长喝酒了,这可能是虚假的。因为船长严令禁酒,自己应当以身作则,不能喝酒。
33.钟会见闻
三国时,大将军钟会去看望当时的名士嵇康。嵇康光着身子正在打铁,不理会钟会。当钟会看了一会儿正要离开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逻辑分析 钟会的回答只是重复了嵇康问话中的预设,信息量几乎为零。在公开场合,对于不便回答或者不好回答的问题,就可以采取这种回避的手法。
34.剐人
春秋战国时的某一天,燕国国王一匹爱马忽然死了,国王十分愤怒,下令把马夫剐死,并说敢进谏者死!大臣们明知国王命令不当,却不敢进谏。勇敢聪明的大臣晏子却站起来对国王说:“由我来剐他。”晏子拿着刀走向马夫,这时晏子忽然问国王:“古圣先王剐人从何剐起?”燕王无言以对,想了一会儿后说:“免了他罢!”
逻辑分析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巧妙地应用了复杂问话的预设,这个问话预设古圣先王剐人。无论燕王如何回答,他都必须说出或断定古圣先王剐人。由此他意识到古圣先王没有剐人的刑罚,从而进一步意识到他不应当下命令剐人。这说明,“预设”的谬误并不是绝对要不得的,它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正确地使用它可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5.树叶作证
古时,两个商人模样的人吵吵嚷嚷地来到县衙,甲说乙欠他钱不还,而乙硬是不承认,还说根本不认识甲,更没有同他共过事。
于是,县官问甲:“你在什么地方借钱给乙?”
答:“在离城很远的一棵大树下。”
县官说:“你去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以此为据,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甲无奈,只得去城外摘树叶子去了。县官派人暗中跟着,注视甲的行动。
甲走了一会儿,县官突然问乙:“甲现在走到那棵树了没有?”
乙慌忙答道:“没有,估计刚走了一半的路。”
县官又问:“那棵树在什么地方?”
乙答:“在城东南方向。”
不一会儿,跟踪甲的人回来了,报告说甲出城后一直在往东南方向走,在一棵大树上摘了两片叶子便往回赶。县官当即责令把乙拿下,大板侍候。乙低头认罪,愿偿还甲的钱。
逻辑分析 县官巧妙地利用“预设”侦破了此案。乙为证明自己无罪,说他“根本不认识甲,更没有同甲共过事”。县官设下了圈套对其进行验证,在甲走后不久,突然问乙:“甲走到了没有?那树在什么地方?”——预设了乙知道“在其下进行借款交易的那棵树”的方位和远近——乙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脱口正面答出,这就暴露了他“根本不认识甲、更没共过事”的谎言。见阴谋破产,乙也只有认罪,偿还甲的钱。
(五)“南辕北辙”的谬误
36.前往楚国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做季梁的人。有一天,季梁在路上看到一辆马车往北走,车上坐着一位先生。
季梁问道:“请问,您这么匆忙,是要去哪儿呢?”
那位先生回答说:“我要去楚国。”
季梁觉得很奇怪,因为去楚国应该往南方走,而这位先生却往北方走!
“您走错路了,楚国是在南方,所以您应该要调头往回走才对。”
那位先生却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没有关系啦,我的马匹体格健壮,脚力也非常好,所以一定可以到达楚国的。”
“不,马匹的脚力好有什么用呢?那个方向不是往楚国的方向啊!”
“没有关系,我的马夫很优秀,经验又丰富,所以一定可以到达楚国的。”
季梁说:“马匹的脚力再好,马夫的经验再多,往北走是不可能到达楚国的!”
但是,那位先生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不用担心,我有足够的盘缠,所以一定可以到达楚国的,再见!”
说完,就继续往北走了。季梁只好无可奈何地目送他离去。
逻辑分析 那位先生说:我一定能够到达楚国,因为:我的马匹体格健壮,脚力也非常好;我的马夫很优秀,经验又丰富;我有足够的盘缠。但是,这仅仅是辅助条件,而最重要的根据——要往楚国的方向(目标)前进却被忽视了,行为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