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1.国氏善偷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向氏便不辞劳苦来到齐国,向国氏请教致富的方法。
国氏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万贯。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
向氏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向氏辞谢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
向氏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还判他三个月的刑罚。刑满释放出来以后,向氏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
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呢?”
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
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
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大地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大地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兽、鱼虾等等,都是属于天地的,偷天地的东西就不会有灾祸。而金玉珍宝、谷帛财货,都是别人的东西,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而被惩罚,又该怨谁呢?”
向氏听了,如梦方醒,他拍着自己的脑袋,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想想国氏所说的“偷盗”。
逻辑分析 向氏为什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又遭受了牢狱之灾呢?原因是他没有准确地把握国氏所说的“偷盗”这个概念的内涵。国氏所说的“偷盗”,是指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财富,而向氏却误解为秘密地窃取、非法占有他人的合法财物。向氏以“想当然”代替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才倒了大霉。
2.一物三吃
有一天,皇帝拿一个铜板给仆人,限他在三天之内买回一种“一物三吃”的食品,否则就要杀头。仆人在街上到处看,到处问。两天过去了,东西还没有买着。
当仆人正在街上发愁时,阿凡提刚好路过这里,他走到仆人面前,问清他为什么发愁后说:“你别害怕,光为这个,皇帝杀不了你的头。”
然后他拉着仆人在街上买了个哈密瓜,便一起去见皇帝。皇帝一看,气得直瞪眼睛,便立即叫刽子手来砍仆人的头。
皇帝的话音刚落,阿凡提当即上前辩解道:“慢着,陛下,你的仆人给你买的这个哈密瓜,正是你所要的‘一物三吃’的食品啊!第一,瓜瓤你可以吃;第二,瓜皮羊可以吃;第三,瓜子鸡可以吃。这不是‘一物三吃’的食品又是什么呢?”
皇帝一听,虽不合自己的本意,但是阿凡提所说的话,句句合情合理,只好饶了仆人。
逻辑分析 在这里,“一物三吃的食品”这个概念的外延(即所指)是不明确的。它可指一种食品由三个可食的部分组成,也可指由三种动物来吃掉它,还可指一种食品可有三种吃法。聪明的阿凡提正是利用这种含混不清,按第二种含义,对哈密瓜做出了符合“一物三吃”要求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救了仆人的生命,而且把皇帝看作一种动物,骂了皇帝,而皇帝却不知道。这说明如果概念的外延不明确、所指不确定,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述思想,而且有可能被人钻了空子。
理论探讨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大逻辑特征。在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活动中,人们所使用的概念应当是明确的。要做到概念明确,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所使用的概念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即概念的内涵),所指的是什么对象(即概念的外延),应当搞清楚才行,否则思想或者行动会出问题。
二、概念和语词(上)——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3.烧饼村的草鞋先生
很久以前,某村庄住着一位很有钱的财主。他专门借钱给穷困的人,收取高额的利息。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努力工作,只收取利息就可以过上舒服的生活。
虽然这位财主家财万贯,但因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所以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然而,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文盲的事实,因为每当他借钱给人家时,他都郑重其事地翻开账簿书写着。借钱的人也多半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平民们,所以也不知道这有钱人在写些什么,大多以为反正是有钱人,所以理所当然会写字。但是,实际上这位财主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画,把借钱的人名和地址,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符号画在账簿上。比如说,“江口村庄的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