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复杂问语”是指一种隐含着某种不正当或者虚假的前提(语言逻辑中称为“预设”)的问句。例如,“你现在还打老婆吗?”表面上看,对这种问句只有“是”和“不是”两种互相矛盾的回答,二者必居其一。但实际上不管你回答“是”还是“不是”,你都承认了问句预设“你曾经打过老婆”。读到这里,有读者也许要问:这是怎么回事?遵守排中律却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排中律失效了?回答是:这不是排中律的失效,而是对排中律的误用!因为,排中律只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而“复杂问语”真实面目是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是可以同假的,因而不能用排中律来要求,否则会出现问题。如上例“你现在还打老婆吗?”这个复杂问语其实是说:“你曾经打过老婆并且现在不打了”;或者“你曾经打过老婆但现在还在打”。显然,这两个判断在“我根本就没有打过老婆”的情况下是同假的。所以,对那个复杂问语,就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而应指出其预设前提的虚假。
28.一个精彩的辩论片段
原告律师:“先生,虽然像在其他案件中一样,你有证人为你作证,但是你好像睡眼惺忪,十分疲倦。你晚上还睡不好觉吗?”
辩护律师:“我反对,法官大人。原告律师问的是一个不正当的问题。”
逻辑分析 辩护律师反对这个问题,是因为原告律师的问话包含一个可能虚假的暗示,即被告睡不好觉,可能是由于有罪使得良心不安。
理论探讨 当然复杂问语并不是完全不正当的,有时候适当用一下还是可以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像“智擒盗马贼”中的华盛顿就巧妙地运用复杂问语挫败了盗马贼。
十一、排中律的强制与思维主体的自由选择
29.聪明的兔子
狮王指定熊、猴子和兔子做它的大臣。后来,狮王跟它们一起呆腻了,想要把它们吃掉。可是,得找个借口才行。
狮王:“你们当我的大臣有不少日子了,我现在得测验一下,看你们当了高官以后有没有腐化。”说完,狮子张开了血盆大口,要熊说出它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
熊直率地说:“大王,你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
狮王:“你犯了叛逆罪!你竟敢当面毁谤国王。犯叛逆罪的应该处以死刑。”说罢,就扑到熊的身上,把它咬死并吃掉了。
然后,狮王又问猴子:“我嘴里发出的是什么气味?”
猴子亲眼看到熊的下场,赶忙回答道:“大王,这气味很香,就跟上等香水一样好闻。”
狮王:“你是个又会撒谎又会拍马屁的家伙!凡是不诚实的、爱拍马屁的大臣,都是祸根,绝对不能留下。”狮王扑到猴子身上,把它咬死并吃掉了。
狮王对兔子说:“我嘴里发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气味?”
兔子回答说:“真是抱歉,大王!我最近伤风,鼻子都塞住了。你能不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再说?”
狮王没办法,只好放兔子回家。不用说,兔子乘机逃之夭夭,一去不复返了。
请问,狮王的言论错在哪里?兔子有没有犯逻辑错误?
逻辑分析 狮子要找借口,吃掉熊、猴子和兔子。既然是找借口,那它的言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那是肯定无疑的。例如,熊说的“你的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同狮子所说的“犯了叛逆罪”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即从熊的回答是推不出狮子提出的罪名的。
狮子的言论也是违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的。因为狮子的嘴本来就是臭的,熊直率地说它嘴里的气味很不好闻,狮子说熊犯下叛逆罪;猴子说它嘴里的气味很香,好闻,狮子又说猴子爱拍马屁。换句话说,在回答狮子“嘴里是什么气味”时,诚实不行,不诚实也不行。从逻辑上说,狮子必须在诚实的回答与不诚实的回答中肯定一个,但它却把两者都否定了。所以,它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兔子亲眼看到了熊与猴子的下场,使它认识到说好闻该死,说不好闻也该死,.可是又不能不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它只好找了一个避免明确表态的借口。在狮子嘴里气味的好闻与不好闻之间行使了不选择、不表态的权利,这是不违反排中律的。为什么?这个问题涉及排中律的强制性与主体自由选择权的关系问题。
理论探讨 假设事物只有两种可能情况,如“今天是星期一,或者不是星期一”,它虽然没有提供任何信息,但它显示今天的日期难逃“是星期一”和“不是星期一”二者所设定的逻辑空间,人们只能在此逻辑空间之界内进行选择,而排除界外有第三种情况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明确了思想,使得思想具有了内容: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或不是那个就是这个,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虽然思想被限定了,但我们却有在这二者所限定的范围内有逻辑上自由选择或不选择的权利,表态或不表态的自由!若进行选择,就必须在“星期一”和“不是(非)星期一”面前明确地表态,即旗帜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