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西藏佛教> 第14章 萨迦派(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萨迦派(3)(1 / 3)

萨迦教派显密并重,从萨迦五祖及其他一些大师的行传看,无不是显密双修。他们既有佛教显宗的坚实理论基础,又有密宗的实修体验,显密兼通。萨迦派注重的显宗经论有龙树大师中观学方面的著作,即龙树所作《中论》、《迥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称为”中观理聚五论”,及月称的《人中论》;无著等所传唯识学说的论著,如《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宝性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瑜伽师地论》等,号称”慈氏诸论”(慈氏即弥勒菩萨,相传由弥勒菩萨传予无著,故称”慈氏诸论”);世亲所作《俱舍论》,《释量论》等因明学著作,以及佛教戒律学方面的著作。这也是噶当派、格鲁派等派重视的显宗经典,只是在某些理论的解释方面有差异,在佛学的见解上各有侧重。萨迦派在”见”方面也有差异,《宗教流派镜史》中说萨班、绒敦等人以中观自续派见解为主,仁达哇大师则属中观应成派,也有持唯识见、大圆满见者。

萨迦派密法种类繁多,主要以四续部密法为主,各法有解说、口诀、修炼仪轨等。四续部密法是藏传佛教各派共有的,传承上各派之间也有渊源关系。萨迦派又有一些在分类上可划归四续部密法之中,而又属于萨迦派独有的一些密法,如不出寺墙的十三种金法等。

作为一个教派,萨迦派的核心教法是道果法。此法以无上瑜伽部的《喜金刚续》为根本经典而建立起来的,但又是显密双融,修证体系完整,步步修习,成就佛位,涵盖了显密教法的精华。此法源头在印度,最初弘扬者传为龙树的弟子释迦谢宁,然后依次传燃首(拜卫佐沃)、护法、毗瓦巴、卓毗黑鲁迦、难胜月或名般罗诺因陀罗流支。其中毗瓦巴(又译为毗卢波)在传承道果法的印度祖师中最为重要,也最受萨迦派的敬重。毗瓦巴是印度密宗八十四位大成就师之一,但勇士光所集《八十四位大成就传》中有关毗瓦巴行传主要是降伏外道的密宗神通故事,没有提到道果法。布敦大师的《佛教史·大宝藏论》中的《丹珠尔》目录内有毗瓦巴的著作《金刚偈》(廓译师译)、《八十四句颂》(毗若扎那译)、《朵哈宝藏吉祥轮》(毗若扎那译)、《长生成就法》等,而《金刚偈》是依《喜金刚续》而写成,又称《道果金刚偈》,是有关道果法的最早的一部重要著作,分别讲述共同道、世间道和出世间道,因此毗瓦巴算得上是道果法的创立者。《萨迦世系史》讲到萨钦在修炼时,看见毗瓦巴显形,并给萨钦传法。但真正将道果密法传到西藏的是卓弥译师·释迦益西,他在印度学法期间,从般罗诺因陀罗流支学习了道果法。萨迦派的祖师们继承了道果法的各种传承,他们撰写了道果密法的众多著作,是其体系更趋完善、严谨,将道果法发扬光大了。道果法源自印度,但开花结果却在西藏。

道果法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续、四耳传、五缘会、七要点和防护障碍等内容。其中四正量指圣教量,释迦牟尼所传的经教;传记量,诸论师所作之著作;师诀量,上师传授的修法要点;觉受量,行者实修中的体悟和证验。三境界指不净境界、瑜伽境界、最极清净境界。不净境界指众生处于轮回不净的世界,从这种境界中得以出离,须修厌离心、出离心,思轮回诸苦及人身难得等,此为大小乘所共有的修法。瑜伽境界分共同瑜伽和非共同瑜伽,共同瑜伽指大乘菩萨行,修慈悲心、菩提心,悲智双运,证空性断轮回;非共同瑜伽指金刚密乘深道法门(密乘圆满次第)。最极清净境界,指佛的世界。三相续为因相续、道相续和果相续。因相续肯定众生佛性,授四大灌顶(瓶、秘密、智慧、词句),使成修法之器;道相续,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弟;果相续,证三身(法、报、化三身)五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法界体性智)。四耳传为灌词不绝、摄受传承不绝、师要法则无误、以净信力充足自心。(22)

萨迦派大师对道果密法的各部分均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不乏创新和发挥之处。如五缘会,在《金刚偈》中亦有论述,属共同道,五缘会分指外、内、秘密、真如、究竟缘会。萨班作《五缘生道》进一步阐发其内涵,如云:”昔者诸禅德,无缘会辞,后由道果兴,方有缘生言,然内外缘要,至今无人晓。”@作者以因缘之理阐发五缘生道,予以详尽的解说。再如扎巴坚赞所著《引上中下三机仪》、《摄受承不绝授灌记》,萨班所著《授修习敕规》等文亦对道果法深加探究。

道果密法之见是”轮回涅槃无别”、”明空双融”。”心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是体,明是用。”@既要通过中观缘起性空证悟心的空分,又要修唯识学说证悟它的明分。萨迦派承认如来藏为胜义有,如来藏又名本元俱生智、清净心、本性光明、真如、法性、含藏因续。无明、妄念、迷乱之时,则成就轮回,而觉悟此清净本体时,则成就涅槃。轮回和涅槃皆源于一心,因此说轮回涅槃无别。如《含藏因续记文》云:”含藏者谓一心之智,觉知不分,无处建立,恒常不绝(通为轮回涅槃之体而无障碍,乃不动业,犹如常流,无有断绝,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