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黄河北去> 第35章 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2)(1 /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恢复建市之后,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白银市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在坚持改革的同时,走出去、引进来,实行对外开放。白银铜城商厦成为我省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发行了甘肃第一张股票。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狠抓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2001年“兰洽会”以来,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39项,签约资金168亿元;在建项目131项,已建成项目95个,在建项目和建成项目完成投资19.83亿元。2003年以来,全市进入统计的各类建设项目共有707个,投资规模100.75亿元,完成投资82.15亿元。西区开发区和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园已经成为白银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大开放促进了大开发,大开发促进了大发展。2001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以两位数速度递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了一番。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白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些论断的英明正确。

(四)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认识处于一种误区,以为公有制越纯越好,远远脱离了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他强调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我们思考一切问题,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正是这一认识上的突破,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打破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伴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白银市的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渐进过程。尤其是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引导、扶持的力度,形成了全民动员,大办快上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721户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就有673户,占总数的93%。2003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33.7亿元,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全市经济较快增长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白银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更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育投入逐年加大,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全市实现了“两基”达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都得到迅速发展。恢复建市以来,白银高考升学绝对数一直名列全省第二,升学率稳居全省第一。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活动全面展开,一大批科技成果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大。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发展,预防保健、城镇医疗服务、医疗卫生网络等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些成绩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突出地强调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著名论断,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一度忽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错误倾向,大大提高了科技教育的地位,使我们迎来了科技教育的春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白银市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感到,对邓小平同志这些论断的意义做出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头。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江泽民同志也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们深感江泽民同志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发展。如今,我们党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在今后的改革和建设中,牢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让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代代相传、兴旺发达。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邓小平同志在晚年曾说过,中国应该每年有新的东西,每一天都有新的东西。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继承他的遗志,努力把今天和今后的事情做好,这才真正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意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