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导演的主要影片还有:《人持衣裳马持鞍》(1940,兼编剧)、《7号伟大自由》(1944,兼编剧之一)、《无标题电影》(1947,兼编剧之一)、《苹果掉了》(1948,兼编剧之一)、《没有星星的天空》(1955,兼编剧),《我怀中的陌生人》(1957,美国)、《绿林好汉》(1958)、《剩下的是沉默》(1959)、《黑砂砾》(1960,兼编剧之一)、《利申·米勒的梦》(1961),《红色的》(1962)等。
赫尔德·马丁
(190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戏剧、电影演员。生于柏林。原是电气技师,后获得柏林表演学校的一笔奖学金,这个机会使他经过戏剧表演训练后改行当了舞台演员。他参加演出的第一部影片是1951年的《黑眼睛》。他在阿尔弗莱德·魏德曼导演的影片《卡纳里斯》(1954)中捞演主角卡纳里斯。塑造这个人物的成功,使他迈入了重要演员的行列。他善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喜剧人物在内。五年后他在沃尔夫冈·施陶特导演的《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中扮演披着检察官外衣的旧纳粹分子,获得好评,但他的表演仍带有一定的舞台腔。那些德国传统电影的导演,其中包括库尔特·霍夫曼和赫尔姆特·考特纳却喜欢与他合作。
他演出的影片还有:《不在犯罪现场》(1955)、《科佩尼克上尉》(1956)、《巴黎之狐》(1957)、《利申·米勒的梦》(1961)、《午夜后九十分钟》(1962)、《法比安博士——笑是最好的医疗》(1969)、《蛇》(1973,法国)、《圣灵降临节的有旅游》(1979)等。
艾伯特·埃迪
(1908~?)美国电影演员。生于伊利诺斯州罗克艾兰市,曾在明尼苏达州大学求学。进入影坛前在马戏团当空中飞人演员,还演过广播剧和舞台剧。1938年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订拍片合同,第一次上银幕的影片是《军校风光》,之后参加了很多影片的演出,多为次要角色。
他擅长扮演热情、诚实的正面人物,偶然也饰反派角色。他在《罗马假日》(1953)和《伤心的少年》(1972)两部影片中担任配角,先后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提名,《伤心的少年》还使他获得全美电影评议会颁发的最佳男配角奖。1956年在《攻击!》一片中担任主角,也受到好评。
从1938年起,他参加了六十多部影片的演出,主要影片还有:《四夫人》(1937)、《路透传》(1940)、《渔家恨》(1941)、《毁灭》(1947)、《痴恋》(1947)、《嘉莉姊妹》(1952)、《我明天哭泣》(1955)、《八月茶座》(1956)、《最长的日子》(1962)、《七女人》(1966)、《鬼雨》(1975)、《昨天》(1979)等。1965至1970年他主演的电视系列片《绿色的田地》很受电视观众欢迎。
克留科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
(1908~1961)苏联作曲家。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州立音乐学校,同年开始在电影部门工作,与B·谢巴林、c·格尔曼诺夫合作为影片《事业与人们》谱曲。以后,由他谱曲的影片有:《飞行员》(1935)、《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胜利者的一代》(1936)、《巴黎之光》(1937)、《列宁在1918》(1939)、《我城一少年》(1942)、《等着我吧》(1943)、《无辜的罪人》(1945)、《第四十一》(1956)、《烽火的里程》(1957)。1955年,曾与Ф·库切夫联合为保加利亚影片《什布卡的英雄》谱曲。1959年,曾与李焕之共同为中苏合拍片《风从东方来》谱曲。他的音乐创作蕴蓄着浓烈的民间音乐和革命歌曲的旋律,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加强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1947、1948年由于他为影片《海军上将纳希莫夫》和《西伯利亚交响曲》谱曲,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他还有大量有关电影音乐的著述。
罗森·罗伯特
(1908~1966)美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生于纽约市。毕业于纽约大学。在纽约下东区贫困的条件下长大,一度以拳击为生,后逐渐转向戏剧导演及编剧,最后终于打入百老汇。他取得的成功十分有限,《美丽的身体》只上演了4场。1936年他和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约,成为专职编剧。政治上他是个社会理想主义者,倾向于共产党,因此给他后半生的事业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政治主张也反映在他的剧本中,常常以各类社会问题及专制统治为主题。然而1944年以后他的信仰破灭,花了一年的时间在纽约闭门反思。1945年他重返好莱坞,断绝了和共产党的一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