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8> 第12章 文学类(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文学类(5)(2 / 3)

黑人工人),阿达莫夫后期这几部戏一经搬上舞台,便受到了共产党人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很大影响。

阿尔布卓夫·阿列克塞·尼古拉耶维奇

(1908~1987)苏联俄罗斯剧作家。1908年5月13日出生于莫斯科,1987年4月在莫斯科去世。他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校,1923年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剧院工作,并为剧院写一些宣传教育作品。193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塔尼娅》创作于1939年,是阿尔布卓夫的成名作。其后他著有《远方的路》(1935)、《曙光中的城市》(1941)、《城郊的小屋》(1943)、《飘泊岁月》(1954)、《欧洲纪事》(1953)、《十一点》(1959)和《伊尔库茨克的故事》(1959)等,均属戏剧文学中的名篇。晚年他写了《残酷的游戏》等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上有所发展,受到评论界较高的评价。

阿尔布卓夫是一个关心社会道德问题,注重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家。他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年人,而且都是理想主义者和探索者。阿尔布卓夫侧重反映这些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影响。在作者笔下,这些主人公都由开始对生活的迷茫,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反思走向成熟,战胜了个人主义的谬误,告别了青春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幻想,建立起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清楚的世界观。除《塔尼娅》和《飘泊岁月》外,《伊尔库茨克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剧中女主人公开始时是个生活目标模糊,缺乏远大理想的姑娘,当她经受了失去丈夫的痛苦,并且被丈夫忘我工作而不惜生命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以后,她才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真正地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树立起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新的人生观,在剧的结尾,她拒绝别人的帮助与同情,毅然地继承了丈夫的事业,走上了更加严峻而坎坷的人生道路。

《残酷的游戏》继续反映青年人道德面貌的主题,但不同的是,作者在此更加注意到家庭与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青年人发展方向的制约。作品中的人物是一群被家庭所“抛弃”的孩子,他们有的因为父母只顾工作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为家庭不和睦而无人关心,总之,他们都缺乏家庭温暖和亲人的爱护,结果他们因为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失去了认真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在剧中,作者还穿插了一对年青夫妇的故事,为了自己的事业,妻子对丈夫毫不关心,而当丈夫在出诊中遇难殉职时,她才感到了自己的过错。通过这一系列对自己和对别人毫不在意的事,作者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与义务的问题摆在了社会问题的核心地位,他要告诫人们的是:严肃对待人生,如果人们将其视若“游戏”,那么他将受到生活的“残酷”的报复。这出戏与阿尔布卓夫以前的剧作有所不同,它所描写的事件和塑造的人物更接近生活,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

与描写日常生活,反映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运动轨迹相协调,阿尔布卓夫的创作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了抒情、轻快、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情节多变而又有尖锐的戏剧性的特点。

维多里尼·埃里奥

(1908~1966)意大利作家。1908年生于西西里岛锡腊古扎城,1966年卒于米兰。17岁时辍学,离开西西里,去戈里齐亚城当建筑工人,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校对员。这时,他发愤苦读,遍读意大利和外国名著,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1930年,前往佛罗伦萨,进入《索拉里亚》杂志编辑部工作,开始文学生涯。

1931年,维多里尼发表处女作《小资产者》。这部作品收八篇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叙乡村生活的平庸、阴暗,以及主人公们沉浸于童年的回忆和梦幻以求解脱的心态。

维多里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石竹花》于1933年2月至1934年12月在《索拉里亚》连载。作者通过一个朦胧地向往革命的青年误入歧途而成为法西斯突击队员的故事,试图揭示法西斯主义同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关系。在叙事艺术上,维多里尼把对现实的抒情性表现和纪念性的描绘结合起来,又揉合了对人物意识的隐蔽领域的探索,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风。小说遭到法西斯当局的禁止,单行本直到1948年才得以问世。

另一部长篇小说《西西里的淡话》于1938年4月至1939年4月在佛罗伦萨《文学》杂志连载(单行本1941年出版)。作品描写法西斯统治时期青年西尔维斯特洛厌恶北方城市生活,离开米兰,返回西西里探望母亲的经历。现实的黑暗与冷酷。西西里人的穷困与痛楚,都得到真切的反映。除了保持原来的叙事风格,维多里尼又赋予小说的语言以隐喻性、暗示性,使作品更富于审美的,道德的价值。

1942年,维多里尼迁居米兰,加入意大利共产党,同时投身反法西斯地下斗争。长篇小说《人与非人》(1945)便写于这一时期,渗透了作者的这段经历。小说描叙以代号埃内2为首的一群游击队战士进行的反法西斯斗争,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