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10> 第17章 历史生活(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历史生活(2)(1 / 4)

1910.4.4。攀登马京利山(北美洲最高峰)的登山者到达6300米的高度。

1910.4.4。清政府与日本签署在鸭绿江上建造桥梁的备忘录。

1910.4.13。德国汉堡市议会批准一笔为数1400万马克的拨款,以兴建研究航海疾病与热带疾病的机构。

1910.4.13。美国宾夕法尼亚铁路开始在曼哈顿隧道通行火车。

1910.4.14。美国棒球比赛旺季开始,八大主要城市开始举行比赛。

1910.4.15。美国举行人口普查,总人口为9197万,白种人占8173万,黑人占982万,其余为其他人种。

1910.4.26。挪威诗人、剧作家、小说家B.M.比昂松逝世。1832年12月8日出生于挪威北部的克维尼。1852年进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学习,毕业后于1855年任克里斯蒂安尼亚《每日晨报》的文学戏剧评论员。1859年任《晚报》助理编辑。19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与易卜生、谢朗和李四人常被人称为19世纪挪威文坛四杰。诗作《是的,我们永远爱此乡土》成为挪威国歌歌词。作品一开始就明显地从教诲读者出发,试图激发人们对挪威历史及其成就的民族自豪感,提出他的理想。他的戏剧和小说都强调维系新旧挪威的纽带,都是为了振奋民族志气。早期作品包括农民故事集以及历史独幕剧《战役之间》(1857年)。不久又写出故事集《阿尔纳》(1859年)、《一个快乐的孩子》(1860年)和剧本《跛子胡尔达》(1858年)等。********与文学论战占去他很多时间,使他不得不远避国外去写作。在流浪期间写的两个剧本《破立》(1875年)和《编辑》(1875年),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在欧洲文坛产生不小影响。后期作品中,有两部长篇小说为人所铭记:《海港街道上的旗子》(1884年)及《照上帝旨意办事》(1889年)。前者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并攻击对奇迹的信仰;后者讨论了社会变革问题,并指出此种变革须从学校开始。晚年,自认为社会主义者,为了和平和增进国与国之间彼此了解而不懈地工作、奔走、鼓吹及写作。他的剧本在开创欧洲的社会现实主义戏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10.4.28。比利时动物学家E.V.范贝内登逝世。生于1846年3月5日。他由于发现卵的二元性征并对细胞学说做出贡献而著名。早年随其父工作,老范贝内登曾任卢万天主教大学动物学教授,以研究原生动物、水螅及其他动物而闻名。年轻的范贝内登把这一研究扩大到以两种胚胎形式生产的另一类虫样生物,即二胚虫类。1870年到列日大学任职,在这里集中研究比较形态学。1883年发表马蛔虫卵研究的重要论文,其中第一篇说明卵的受精是雌雄各半的细胞核结合,结果形成染色体,阐明他在研究中称之为“单价染色体”的即只有两个染色体的蛔虫单个染色体的特性。进一步论证了物种的每一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固定的。1887年发表了有关中心体特性的论文,认为中心体在细胞休息期留在细胞内是永久“器官”,而在有丝分裂前则分成两部分。他还发展了哺乳动物的胚胎形成学说,这在他逝世后成为标准的科学原则。

1910.4~5。云南图书馆筹设博物陈列所,1911年9月12日博物馆成立,改云南图书馆为云南图书博物馆。

1910.5.4。英国伦敦有3万名群众向第一位抵达北极的探险家罗伯特·皮里欢呼致意。

1910.5.10。意大利化学家、教师和议员S.坎尼扎罗逝世。生于1826年7月13日。他认识到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差异,并发现坎尼扎罗反应。在比萨(1845年~1846年)任最早制备出水杨酸的R.皮里亚的助手。1848年因参加西西里革命而被判处死刑而逃至马赛,1849年到达巴黎。1851年,他在M.E.谢夫鲁尔的实验室中帮助制备氨基氰,同年他在皮德蒙特的亚历山大里亚任化学和物理学教授。1853年发现用浓的氢氧化物醇溶液处理苯甲醛能生成等量的苯甲醇和苯甲酸盐(坎尼扎罗反应)。1855年在热那亚大学任化学教授。1858年证明挥发性化合物分子中元素的原子量可应用阿伏伽德罗气体原理(一个克分子量的不同气体在同样温度和压力下体积相等)计算出来,而对于蒸气密度未知的非挥发性化合物,原子量可通过测量比热计算。他的发现在1891年获得了伦敦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他在巴勒莫任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教授时(1861年~1871年),从事芳香族化合物和胺类的研究。1871年任罗马大学化学讲座教授,同年进入意大利参议院,任议会副议长和公众教育委员会委员。

1910.5.10。在美国肯塔基赛马比赛中,选手赫伯特骑着名叫“多瑙”的赛马取胜。

1910.5.11。继1835年之后,哈雷彗星又一次接近地球。这个彗星系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所发现,它在太阳系内以一定的轨道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