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导,找到所需之人,并把各种人才的能量调整到最佳状态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才,需要求贤若渴,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求来的贤才充分利用,做到人尽其才,这不仅关系到下属的成长,更关系到才能的发挥和工作的效率。扬长避短,区别“材”质,把人才放到合理的位置上,这些都是领导要考虑的问题。
1.平衡之术——优化组合人才互补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寺庙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两人分工合作,使寺庙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对于人才,不仅有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合理组合发挥其互补效应的问题。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单个讲,都是人才,如果把两个能力、经历、资历、性格、年龄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很容易“碰撞”、“闹内耗”,但如果一柔一刚、一老一少、一男一女地加以组合,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因此,一个领导者使用人才,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素质,还要高度重视群体结构的合理化,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达到1+1>2的效果。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不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唐太宗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房玄龄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整理。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报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
中国女排的崛起也是一个鲜明的人才互补的例子。教练袁伟民是这样总结的:“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该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打起比赛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他们的棱角都磨光了,就没有希望了。”这话讲得非常地道。一般而论,如果抹杀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就等于抹杀了个人的特殊才能。一个组织只有在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互补定律。
人才的合理搭配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比如在一家正常运作的医院也会发现同样的现象:医师、护士、X光技术人员、药剂师、病理学者,以及其他卫生人员,全都集合起来工作以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我们常见到,一个急症病人就动员了整个医院的几乎所有部门。这时候分秒必争,系统中稍有差误,衔接不上,就会危及生命。而且,这个医疗小组几乎是自动自发地协调合作,按照一般的计划和作业程序而展开行动。
用人效果不仅表现在所用人的质和量的高低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拥有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
怎样做到优势互补呢?在工作中,下属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时,领导应该做到:
叠加关系。下属的特长与领导的特长相同或接近,两者呈现和谐的叠加关系。遇到这种情况,领导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为下属寻找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合适工作,让他展其所长,放光发热。
互补关系。下属的特长,恰巧是领导的特短,两者呈现紧密联系,互余缺的互补关系。遇到这样的下属,正是领导求之不得的,领导理应将下放在自己身边,让他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或智囊人物。
相克关系。下属的特长,尽管与领导的特长相同或接近,但由于各种杂的主客观原因,两者并未形成和谐的叠加关系,反而呈现出有你没我、我没你的相克关系。只要两者共存于一个组织体之中,其中相形见拙的一个就会感到难以显示自己的人才价值,严重影响到他的人才效能的正常发挥。这种情况下,领导应该高姿态,积极主动地采取缓解措施,尽力促使自己和下属的相克关系朝着叠加关系的方向转化:倘若下属的特长确实强于领导,并且德才综合素质均佳,领导就应该以大局为重,主动让贤;倘若领导的特长明显盖住下属,使下属很难发挥特长,领导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征得本人的同意,将下属交流到更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去。
平行关系。下属的特长,与领导的特长属于不同的领域,两者既不能叠加,又不能互补。就像两条互不交错的平行线一样,各自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对于这种情况。领导只需为下属提供方便条件,任其充分发挥特长就是了。
当下属的特长与群体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