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新攻势的开始,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会碰到不少新“题目”,例如不少基金公司发出公告,将对旗下基金的认购、申购手续费和份额采用“外扣法”;市场上多只基金采用基金拆分,取代了往年年末盛行的大比例分红,以达到净值归一;而无论是新基金发行还是老基金拆分时,都不像以往那样先购者先得,而是采用了按比例认购\/申购……这些投资中的新问题,让新老基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犯了难,新规则、新办法的采用,这会给基金投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1.费用“外扣”代替“内扣”
2007年3月中旬,证监会给所有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下发了《关于统一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认(申)购费用及认(申)购份额计算方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修改有关基金认购、申购费用的计算方法,即统一规范基金认购费用及份额计算办法,基金公司今后统一采取外扣法对所管理的基金认(申)购的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并在三个月内调整完毕。
随着三个月调整期限的结束,从2007年6月1日起,先后有广发、富国、鹏华、上投摩根、景顺、兴业、东吴等20多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将旗下基金申购费用和申购份额的计算方法由原先的内扣法调整为外扣法。
那么,什么是“外扣法”,什么是“内扣法”?
外扣法和内扣法是基金申购费用和申购份额的两种计算方法。为了计算方便,国内基金公司此前大多采用内扣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外扣法是针对申购金额而言的,其中,申购金额包括申购费用和净申购金额;而内扣法针对的是实际申购金额,即从申购款总额中扣除申购费用。其计算方式如下:
(1)内扣法。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2)外扣法。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净申购金额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1+申购费率)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申购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假设投资者拟投资10万元申购某基金,申购费率为1.5%,基金单位净值1.00元。
若按照内扣法计算: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100000×1.5%
=1500(元)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
=100000—1500
=98500(元)
申购份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基金单位净值
=(100000—1500)\/1.00
=98500(份)
而若按照外扣法计算: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1+申购费率)
=100000\/(1+1.5%)
=98522.167(元)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净申购金额
=1477.84(元)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申购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98522.167\/1.00
=98522.167(份)
其结果是:与采用内扣法相比,采用外扣法可以多得22份左右。由此可见,采用外扣法计算申购份额,在同等申购金额条件下,投资者可以少付一些申购费用,多收一点申购份额,对投资者来说显然划算多了。
2.拆分与分红有区别
2007年5月以来,在基金的市场推广中,基金公司更多地采用了将高净值基金拆分来作为营销的主要手段。如自2007年5月份以来,就有兴业趋势、银华优癣富兰克林中国收益、工银精选平衡等多只基金实行了拆分,随后的6月前后也有不少基金把拆分净值归一的活动列上了日程表。
其实对于“净值归一”为口号的基金营销活动,投资者并不陌生。不过基金拆分和基金分红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有的人还是觉得茫然。
从根本上说,基金分红和基金拆分是高净值基金降低“身价”的两种不同途径。基金的大比例分红主要来自于基金大幅调整仓位,将持有的股票售出以获得现金,满足分红的需要。在基金公司看空后市或是调整基金投资方向时,这种方法有利于保住胜利果实,将账面收益转换为实际收益。
而基金拆分则不需要卖出基金公司手中持有的股票,只需要对基金净值、基金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数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可,调整后的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占基金份额总数的比例不发生变化。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基金拆分并没有把蛋糕做大,而只是把蛋糕切成了更多份。
事实上,基金的拆分只是为了满足投资人喜欢低净值基金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举个例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