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彻望着这些群情激昂之人,眼中薄雾隐现,随即散去。他端正了身子深施一礼,说道:“诸公盛德,令老夫深愧!诸公之中张先生年纪略长,进宫不宜,应以教养公子为要务。进宫入侍,还是赵先生更好。只是此事过于决绝,赵先生从此要辜负青春年少,大好年华,还望慎思!”
事实证明,蒯通的考虑是正确的。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蒯彻召集众人计议的次日,韩信生前的心腹部将们各领使命,便互道了珍重,远赴各地。春光乍起,气候犹寒。蒯彻望着这些背影渐渐消失在眼前,心中大起惆怅。是否值得,他不知道。纵使机关算尽,他也不能预料这些鲜活的生命究竟结局如何,他只知道从此以后天下将风云诡谲,****再起,更多鲜活的生命即将卷入没有尽头的黑暗之中。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那个在深夜中抱出来的孩子。
张建带着郭族投奔李左车之后的半年,以舌辩汉高祖而免遭鼎烹之祸的蒯彻也悄悄赶到了。之后李左车辞官归隐,同蒯彻、张建三人携带郭族来到轵县,隐姓埋名,定居下来。
时逢********历经战国以来百余年战乱的第一次大休整。各地人口凋敝,百业衰颓。皇帝刘邦在平定各处叛乱之后,一直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憩为国策,地方官吏们也在努力着手恢复生产。各地都有大量离散的流民和解甲归田的兵士就地为家,官员们都很欢迎这些天降的人口,乐于安排入籍落户。闲散无主的农田很多,官家的配给很慷慨,也决计不会打听这些人的过往,哪怕你在****时曾经杀人越货。改名换姓的李左车等人,也便趁此机会,不显山不漏水地远离长安,安顿了下来。名扬史记的谋士蒯彻和名将李左车二人,从此忽然消失。他们之后的故事,唯有笔者一人知道。
四年之后,战国诸侯中硕果仅存的苗裔韩王信起兵反汉,与匈奴的冒顿单于约定出兵犯边。韩王信被灭,而亲自领军平乱的皇帝刘邦在乘胜追击的途中,却被冒顿的铁骑诱围于白登山,险些全军覆灭。幸亏吕后连夜派人,以珠玉金宝重赂冒顿的阏氏,方才令冒顿撤兵解围。刘邦逃得性命之后,一腔愤懑郁结于心,加之白登之战受了重伤,感染不治,不久便驾崩了。这件大事,又有谁能想到,竟是一个寂寂无闻的韩信生前部将斛以德背后的手段?
而在刘邦驾崩之前,兴汉最大的功臣丞相萧何总揽朝政,也渐渐成了他眼中最大的钉子。萧何是聪明人,皇帝态度的丝毫变化,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天下已定,自己不仅再无用处,而且十分碍眼了。为求自保,萧何听从公孙献的建议,时常做一些烂污之事自辱名声,引来讥嘲。于大小政事亦再不精心,慵懒散漫,由此逐渐隐退,远离中央集权。虽未身死名裂,却也不再为汉家朝廷出谋出力了。
皇帝刘邦却渐渐疏离年老色衰的皇后吕雉,更加溺爱聪明活泼年轻貌美的宠姬戚夫人。刘邦对戚夫人言听计从,乃至数次意欲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而戚夫人恃宠生娇,时常凌辱欺压吕后母子。只是因为吕后在战乱时,亲身参与各项兵政事务,功绩匪浅,期间与功臣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积下深厚情谊。废立太子之事,在重臣们的极力阻挠下,刘邦不得已悻悻作罢。曾经同心协力打下江山的帝后之间,隔阂日深。而吕后却是个大有心智才干的少有女子,失宠寂寞,并未使她失去远见。她一面监督太子刘盈的学业,一面联手重臣,参与朝政事务,早早地着手预备刘邦的身后大计。一旦刘邦驾崩,刘盈即刻即位,掌了大权的吕太后,很快便将戚夫人母子残忍害死,以泄心头大恨。这些自然就是净身入宫的赵易的杰作了。
物换星移,精于谋算的蒯彻之前所安排的计策,居然也都一一付诸实施。只是历史车轮滚滚,结局往往不那么令人完全满意。譬如真的全如蒯彻所愿,则********又将陷入战火混乱之中,不知何时停歇。那时之后的中国演绎,却又不知将何去何从了。
*公元前196年,汉十年,赵国傅相、钜鹿郡守陈豨起兵谋反,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平叛。时被削王爵而贬为淮阴侯、久不得圣意的韩信,拒绝跟随刘邦出征,而是暗中筹划部署,预备在长安呼应陈豨之变。消息被在外作战的高祖得知,密书与皇后吕雉筹措。吕后授意丞相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