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神分析研究发现,取消或废弃本能的“观念性呈现”并不是“压抑”的实质,其真正的目的是阻止本能进不到意识当中,或者说,不让它成为“意识的”或自觉的。由此,一种仅仅是停留在无意识中的概念永远不能为意识所理解。可是,即使是无意识的东西,也并不是就不存在,而是仍然间接在发挥作用,影响着意识层面,这点我们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来证明。只要是被压抑的东西都不是有意识的,但并非只是被压抑的东西就构成了无意识的全部内容,它只是无意识的构成成分之一,它的外延要更广泛。
现在我们怎样更好地认识无意识需要值得研究。截至现在,我们只了解一些经过变形和转化而变成“意识”的那部分无意识,在精神分析的实践中,这种转化是非常常见的。被分析者需要像早先为了压抑问题,从意识中排除问题一样,克服各种阻力,才能实现这种转化。
“无意识”概念的合规性
我们认为每个人的心中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系统,可是很多人对此持完全否认的态度,认为这种假设纯属编造,无中生有,要将之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提或者出发点是非常不可行的。对于这些负面观点,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击,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种“无意识”领域存在的假说是必要的,并且是合理的。说它是必要的,是因为目前对“意识”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健康人和心理病患者的一些心理活动,例如健康人的“行为倒错”活动或者做梦,心理病人的各种反常的病态表现等,这些我们还没有办法通过“意识”活动进行解释,既然意识领域没有它们的证据,那么我们就只能将它们归结为“无意识”领域。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突然产生一种“观念”,让自己都会吃惊,可是我们却对它如何产生的一点儿都没感觉;还有些心理活动会导致一种非常奇怪的效果,这也让我们常常莫名其妙。所以,这些现象用原来的观念——即意识可以觉察到我们心中的任何一个独立的心理活动,根本无法解释。如果把它们归结于意识活动,那么意识活动就是一种互相没有联系,也丝毫看不到智慧的活动,但是,假如我们稍加修改我们的无意识活动,就很可能进入一种有证据的联系中。我们完全有必要也非常需要去推导出它们和意识的联系,因为我们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束缚;另外,我们还假设存在一个无意识的领域,通过这个假设的存在,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能导致成功的实际方法,那么我们就有能力积极地营销意识活动的过程。与之同步的是,它最终反过来还可以为我们证明无意识是确实存在的。所以,那种认为意识能够觉察到内心发生的一切的看法是非常不牢固的,也是一种不切实际和自以为是的看法,对这点我们有足够的自信。
关于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存在的论点,我们甚至可以说,意识活动所包含的内容在某些特殊时刻是微乎其微的,在绝大部分状态下,很多自觉性认识都长期“潜伏”着,即我们的意识把握和觉察不到,都是无意识的。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潜在记忆,就会深刻坚定无意识存在的必然性了。对此,有些人提出反面意见说,这些潜在记忆,只是一些心理过程的残留物,我们可以继续从中榨取一些心理产品的剩余品,不应该再看作是心理活动。
我认为这种说法还欠妥当,因为,潜在记忆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心理过程的残留物,而是心理活动的轨迹痕迹。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明白,人们是由于将意识活动当作心理活动来看待这种错误观念,才得出上面的反对意见的”。这种做法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无须证明。这种将二者等同的做法,或者就当成是逻辑推导的“预期理由”(即以还未证明的判断当成是证据来证明论题,这种逻辑是不正确的),用来论证“心理活动一定就是意识活动”;要么就是一种习惯性说法,长期一直将之作为专业术语来引用。如果是习惯性说法的话,我们完全不需要去搜集证据来证明,因为和许多习惯性说法一样,这种说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我们需要弄清楚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用处,我们是否也可以吸收接纳它。现在,我们可以确切地给出否定的答案,这种将二者等同的习惯性做法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对一切心理的连续性造成破坏,让我们陷入“心理物理平行主义”的困境无法解脱。并且,它还可能因为没有任何根据造成对意识的高估而遭到非议,最终只能让我们根本无所补偿地退出心理研究领域。
现在,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能弄清楚这种确定存在的潜在心理活动到底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还是一种无意识的机体状态。为了容易让人接受,我们先要列出相关的最简单的肯定性质。另一方面,在对它进行物理分析学之前,一些零星的催眠实验就已经呈现出无意识心理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了,尤其是催眠之后的各种表现和痕迹非常让我们确信。
更深一层次来讲,就是“存在无意识活动”这种假设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我们还是按着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提出这种假设的。通过意识活动,我们可以知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