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重口味经济学> 第2章 别和我谈感情,伤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别和我谈感情,伤钱(1 / 8)

杀熟是最快的赚钱途径

“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有些人就有这样的习惯,做什么事都想找个熟人,因为在关系社会中,大家觉得找个熟人好办事。办事托熟人,形成一种风气,从看病、生孩子,到找工作、找对象,都离不开熟人。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43.3%的人希望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梦想。不少人到了一个新地方,第一件事不是学习请教,而是打听有没有自己的老乡、校友等“熟人”。找不到“熟人”总觉得不保险,“找到关系就没有关系,找不到关系就大有关系”,成为一部分人的共识。许多人就连买个东西都希望找个熟人,觉得能够买到便宜质量又好的东西。有老话说货卖熟人钱,意思越是熟悉越赚你的钱,被赚的还感觉是得了便宜,经商就是这样。

小杰在街上最繁华的广场旁开了一个服装店,刚开时生意红火。小杰和他的妻子有一个生意经:宰熟人。只要是进他店买衣服的熟人,他都要把价格提升10%。因为他俩知道,熟人都有一个心理,不好意思还价。他们从熟人那里多赚的钱,其实也不多,也就几十元,这些钱可以补贴在拉拢新客户而给的折扣上。所以,他们的店老顾客不断光顾,而新顾客也会因为前几次得到的实惠变成老顾客。

“杀熟”里的熟人比较类似于熟客,店主人缘好,回头客多,生意才能越做越大。商家常说“一回生,二回熟”,也就是这样的观点,许多回头客才成了“杀熟”的对象。“杀熟”比“杀生”成功率高。熟者,知根知底熟门熟路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戈一击,游刃有余。例如一些公司在招聘推销人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先写出自己的人脉关系,有些公司更是以人脉的多少作为招聘的条件。在推销产品中,有一种名曰“缘故法”,意即通过熟人卖产品。因为是熟人,所以成功率较高。

有家小店,老板很会做生意,店里积攒了不少回头客,所以她的生意也越做越好。一天,有位顾客看上她家的一条蕾丝围巾,然后向老板询问价格。老板一口喊出:“30元,不还价。”顾客说:“太贵了,25元卖不?”只见老板看了她一眼说:“我们本来不打折,拉你个回头客,25元你拿走吧。”这位顾客交了钱后便走了。不一会儿,又进来一位顾客,老板看见她就笑脸相迎,说:“今天这么闲呀,随便看看,喜欢什么,都是熟人,我给你打折。”

这位顾客看了一会儿,挑了两条围巾,其中一条就是刚刚那个蕾丝的围巾,这位老顾客向店主问价:“这两个怎么卖呀?”老板说:“这两条都是今天的新款,尤其是这个蕾丝的,许多人都很喜欢,都是熟人了,两条一共给我60元得了。”这老顾客一听也没还价,付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作为卖家熟人的消费者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如果面对的是陌生的销售方,消费者都会比较理性地对待,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而面对熟人消费者往往会放松警惕。

“您是老客户啦,一定会优惠的。”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会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在熟人那里经常会买到些品质不好的东西,让人失望,感觉被欺骗了,但是当我们面对诱惑的时候,还是很难抵抗得住。“熟人”之间又有多少互信呢?大多数店主都是看人下菜,东西的价格取决于顾客的生熟程度和他们的砍价能力。如果你作为一个熟客,可不好意思讨价还价的时候,你就成了“宰熟”的对象。事实上,成了熟人,也不见得有谱。道理很简单,既然有的商品不明码标价,就算关系再熟,作为生意人,老板也不会把作为其商业秘密的进货价及利润告诉客户,最终成交的售价即使优惠了,也不等于说商人就放下了宰人的刀,他只不过是下手有所保留,让对方少出点血罢了。

小惠买了新房,装修完毕,准备买家具。这时她想起了自己的一位朋友开了一家家私厂,于是想从朋友那买些家具,肯定能低价买到好的。于是,她给朋友打了电话,并约了时间去挑家具,朋友极力向她推荐一套真皮沙发,而且说:“都是朋友,这组沙发我就给你一个普通布艺沙发的价钱。”小惠非常高兴,觉得占了大便宜,而且这朋友很够意思,叫自己公司的货车将东西拉到她家。可是,没过多久,她家的新邻居来家里做客。小惠便说起她买了一组非常值的沙发,花了普通的价钱买了真皮的沙发。这位新邻居看了看,然后又摸了摸,告诉小惠,她被骗了,这根本不是真皮的,她在皮包厂上班,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什么是真皮什么是假皮。

小惠听完生气极了,决定再也不和这个朋友联系了。又过了几天,她准备买床上用品,突然又想起了有个朋友开了一家店,于是她去了朋友的店里,朋友热情了给她推荐了几套,让她从中挑选,而且给了小惠一个“内部价”。小惠看看这几套床上用品,她不是很满意,但是朋友一直劝说,她又不好说出口,只好买下来。两次下来,小惠才明白,原来去熟人的店里更要小心。

都是积累回头客,靠熟人赚钱,为什么有的商人能够把生意做大做强,而有的商人也只勉强维持罢了。许多商人发家的生意经,就是赚回头客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