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个职位。又过了几年,丽琴得到提升,成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刘娟和丽琴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者和愚者不同的生活轨迹。丽琴不断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自己创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机遇。刘娟却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机遇,期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然而,时光飞逝,她什么也没做成。和丽琴相比,刘娟显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机遇的眷顾,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也许只需要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对机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认为机遇是有形的,是贴着标签的,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它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所以,有些人总是坐在那里呼唤机遇,认为机遇一听到他们的呼唤便会立刻跑过来帮他们改变命运。而有些人不同,他们不会在那里坐等机遇,而是主动地去设计机遇、创造机遇。
“设计机遇,就是设计人生。所以在等待机遇的时候,要知道如何策划机遇。这就是我,不靠天赐的机遇活着,而是靠策划机遇发达。”这是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穷人,因为穷人只知道等机会,像《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夫一样,从早到晚,从日出到日落,可机遇永远不会自动上门。
对待机遇,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等待,一种是创造。等待机遇又分消极等待和积极等待两种。不过,不管哪种等待,始终是被动的。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就应该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机会更快降临到自己身上,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机遇。
伯纳德·巴鲁克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和哲人,20多岁就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百万富翁。同时,在政坛上也鹏程万里、呼风唤雨,从而事业、权力双丰收。1916年,他被总统威尔逊任命为“国防委员会”顾问和“原材料、矿物和金属管理委员会”主席。事隔不久又被政府任命为“军火工业委员会”主席。1946年,巴鲁克的政绩又跃上一个新台阶,他有幸成为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在70多岁的高龄时雄风不减。当年,他曾提出建立一个以控制原子能的使用和检查所有原子能设施的国际权威的著名计划——“巴鲁克计划”。
和别的美国商人一样,巴鲁克在创业伊始也历尽千辛万苦,正是因为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眼睛,在常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巴鲁克却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意机会,并一夜暴富。
1899年,即巴鲁克28岁那年的7月3日晚上,他在家里忽然听到广播里传来消息说,联邦政府的海军在圣地亚哥将西班牙舰队消灭。这意味着很久以前爆发的美西战争即将告一段落。
7月3日,这天正好是星期天,第二天即7月4日,也就是星期一,一般而言,证券交易所在星期一不营业,但私人的交易所则依旧工作。巴鲁克马上意识到,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赶到自己的办公室大把吃进股票,那么就能大赚一笔。
在19世纪末唯一能跑长途的只有火车,但火车晚上不运行。在这种让人干着急的情况之下,巴鲁克在火车站个人承包了一列专车,火速赶到自己的办公室,做了几笔让人羡慕的生意。
把握机遇的并非命运之神,机遇并不是只要你用嘴巴喊两声它就立马跑过来为你所用,而是要你用智慧去创造。正如伊壁鸠鲁所说:“我们拥有决定事情变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命运是有可能由自己来掌握的,只要我们拥有智慧。”
当然,创造机遇的富人也有差别,有些人创造的机遇小一些,有些人创造的机遇大一些,机遇的大小也就决定了富人的差距。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最有希望成功的,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机遇并全力以赴的人。”
机遇不会落在坐等机遇者的头上,只有敢于行动、主动出击的人,才能抓住机遇。有一句美国谚语说:“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如何让梦想实现,而不是成为空想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没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是不行的。唯有伟大的梦想,才能激励你冲破艰险,排除万难,走向成功。
美国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
梦想是什么呢?梦想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它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
梦想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任何方向和依靠;就像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永远都靠不了岸。只有梦想可以使我们有希望,只有梦想可以使我们保持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