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大人,现在在庙里做和尚的人都乐意掌管庙务,好从中捞些油水。多年以来,前后好几任主事僧,都是凭空交接写着黄金150两的文书,其实并没有黄金。大家心照不宣,乱中谋私,庙中的财产年年被他们侵吞。只是我初来乍到,处境孤立,我又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他们便孤立我,排挤我,诬蔑我私吞了庙里的黄金……”话未说完,跪在地上的被告已是泪流满面,一脸的冤屈。
李德裕态度不冷不热,不偏不倚地说:“谁是谁非总会弄清楚的!”李德裕当即把被告打发走了。他低头沉思,很快想出了一个破案办法,让以前的几任主事自己来证明到底有没有黄金。于是,他马上派出多顶轿子,把那些有关的主事僧都请了回来。
李德裕突然问道:“在你们任主事僧交接财产时,文书上都写有黄金,请问,确有黄金吗?”
主事僧们大概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都害怕牵扯到自己。
李德裕又追问了一句。结果,有一个主事僧迟迟疑疑地带头,其余主事僧接着响应,都说确实有黄金,并肯定地说在交接财产时,都是主事僧亲自过目交接。因为他们以前上堂作证,也是这样讲的,现已不好改口另讲了。
紧接着,李德裕让这些主事僧分散开,叫人弄来一些柔软的黄泥,每人分一块。李德裕说:“你们每人都用黄泥捏出你们曾经交接过的黄金的形状。”
很快,这几个主事僧就都拿着自己捏出的黄金模样交给李德裕看。李德裕逐个查看完之后,突然大声地命令衙役:“来人,把这几个主事僧都给我抓起来,因为是他们侵吞了黄金!”
李德裕是如何认定这几个主事僧才是偷黄金的贼呢?
40.父与子
清朝康熙年间,忠若虚任余姚知县。他一天到晚坐在官府大堂上,开门听理诉讼,到了半夜也不休息。无论事情大小,倘若有冤屈,都可起诉。一经起诉,就立即判断是非曲直,从不积压案件。
一天傍晚,一个中年人来控告其子不孝。忠若虚马上升堂,一审问,得知父子两代都是皮匠。根据父亲控诉,儿子不守本分,家里常常缺米少柴,他却四处游荡,如果教训他,他就更加无法无天。忠若虚听闻缘由之后,已是心中有数,便慢慢地说:“你们父子俩吃过晚饭没有?”父子俩都回答说:“没有。”于是,忠若虚就吩咐给父子俩每人200文钱,很关心地说:“拿去,吃了饭再听审。”于是,父子俩都出去了。
到了夜里二更天,忠知县突然宣布继续审案。忠知县先把父亲叫到堂上问道:“这位父亲,200文你用去多少?”中年人回答道:“还剩30文。”忠知县疑惑地又问道:“现在菜很便宜,你只吃一碗饭,为何只剩30文?”中年人叩头说道:“我有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饭后要吸一口鸦片烟,需用一钱左右,也在这里面开支了。”接着忠知县又传儿子上堂,问道:“200文你用去多少?”儿子回答道:“我只用去了30文,还有170文。”忠知县又是疑惑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节俭呢?”儿子非常淡然地回答道:“饭是饱肚子的,既然吃饱了就不用再花钱了。”
询问完了儿子,忠若虚已经全都明白了,于是他就对父亲说:“我已考察到你们父子来打官司的缘由了。你的儿子只是一个皮匠,整天忙碌不停,还不足以供应你的需求,因此你就告他不守本分。现在本应惩罚你谎骗之罪,只是当你儿子的面给父亲用刑,你的儿子必不忍心,我也不忍心这样做。你立即回去,妥善处理好父子关系,努力做一个好老百姓。”父亲听了这段话,感动得抱着儿子哭泣起来,叩头拜谢而去。
那忠知县凭什么断定是其父诬告其子的呢?
41.找驴鞍
唐朝的时候,河南河阳县,交通便利,集市贸易兴旺。逢五排十,赶河阳集的人络绎不绝。
这一天,一个客商到河阳来卖东西。中午,集市快散了,他的东西也卖光了,于是,他找到一家小饭店,把小毛驴拴在外面,走进店里,很惬意地吃了一顿,饭后又稍停了片刻,就准备上路了。
可是,他走出饭店去牵小毛驴的时候,发现他的小毛驴不见了,只有半截被割断的缰绳留在树桩上。
客商心里着急了起来,四处打听寻找有没有人看见他的小毛驴。可是,一直找到傍晚,客商也不见毛驴的影子。他不得不在县城里住下,第二天继续寻找。接着找了两天,还是没找到。于是,这个客商便把丢驴的情况报告给了县衙。
张坚是河阳县的县令,他接到这一案子,立即命令差役把寻驴告示张贴在各主要街口,告诫偷驴的人把驴赶快放出来,并要知情人到县衙告发。告示贴出的头天,没什么动静。第二天,张坚又叫差役把寻驴告示贴进大街小巷,声言要进行搜查。因为追查的风声越来越紧,私藏客商驴子的人在晚上把驴子悄悄地放出去了。
这天早晨,客商在大街上忽然见到了自己的驴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找到差役说,还有一个新驴鞍子配在驴身上,现在不见了,准是叫偷驴的人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