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九天揽月> 第11章 天上送来的礼物(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天上送来的礼物(1)(1 / 3)

此时的欧阳自远依然放不下心中对月亮的牵挂,但他也知道,以当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来讲,根本无法完成探月的梦想。陨石,便成了他唯一的研究对象。

2012年,世界末日的传言流传甚广,欧阳自远站在媒体前为大家答疑解惑,消除恐慌。那些信手拈来的事实,鞭辟入里的分析,其实都得益于他多年来对陨石的悉心研究。

$世界末日离我们有多远

请各位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整个地球全部处于混乱的场面:火山喷发出浓浓的岩浆,流淌之处均是一片火海;全球性的地震突如其来,整个世界变得一片狼藉;海啸掀起惊天巨浪,淹没了周围的一切;火山灰以及地震激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地球陷入暗无天日的黑暗;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植物和动物无法抗拒这巨大的灾难,寒冷、饥饿、各种灾难的直接伤害,食物链的中断使物种濒临灭绝,即便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生物也将就此消亡……这不是电影《2012》中的特效场面,而是曾经真实发生在地球上的残酷事实,不过,是在几千万年前。

65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中生代与新生代的交界面。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10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在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形成直径达220千米的“魔鬼之尾”撞击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全世界100多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找到了6500万年前大型撞击事件诱发环境气候灾变、以恐龙为代表的70%的生物物种灭绝的充分证据。

1981年,欧阳自远在西藏岗巴地区的海相地层中,找到了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连续海相沉积地层。当时的西藏并不是高原,更没有喜马拉雅山脉,而是特提斯海。通过3个海相地层剖面的系统采样和深入的研究证实:

在白垩系——第三系地层剖面的界面层中,发现含有大量由撞击过程产生的熔融状的玻璃球粒。这些球粒是小行星高速通过大气层时,在空中爆炸、压缩空气所形成的超高温高压冲击波冲击地面,导致地面岩石及撞击体本身熔融、蒸发并溅射到200千米以上的高空,大量的撞击熔融球粒弥散于平流层中,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沉降。

在一厘米厚的界面层黏土中,发现小行星中富含的锇、铱、钌、钯、铑、铂、镍、铬、钴等铂族与亲铁元素含量异常高,比上下层位及地壳的平均值高1至3个量级,表明界面层中有地外物质的重要贡献。通过元素异常的计算,反演出了撞击体的大小与类型。

界面层中某些元素的相对比值,显示出典型的小天体物质的特征。

界面层中发现,有极少量的、由森林大火燃烧形成的炭灰和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

界面层中发现,有由超强冲击波使地面某些矿物结构更为致密、形成同质异构的超密矿物,如石英转变为柯石英。

系统测定地层剖面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发现界面层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突变。对氧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表明,撞击后地球表面的气温明显下降了l2±4℃,之后经历近万年,才逐渐恢复正常。碳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表明了大量生物物种的死亡与灭绝。

经过全世界科学家对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魔鬼之尾”撞击坑的不懈探索,通过磁力与重力测量、钻孔取样,对靶岩熔融形成的玻璃陨石、熔融球粒、铱等铂族元素的异常特征、冲击变质矿物和撞击年龄的测定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确证撞击坑的存在,也论证了撞击体的大小和能量分布,还提出了气候环境演变与生物灭绝过程的各种模式。

在太阳系的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分布着一个小行星带。众多的小行星绕太阳运行,不会和地球相撞。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有21万多颗,其中直径在10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大约有200颗,30千米以上的约有1000颗,1千米以上的就更多了。还有少数轨道特殊的小行星,轨道近日点进入到火星、地球、金星甚至水星轨道以内。这些近地小行星,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撞击地球,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和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对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运动特征、成分、类型、结构等进行过精细的观测和研究。在已登录的3611个小行星中,为预报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危险性,对其中807个小行星和57个彗星进行了跟踪监测。

太阳系中具有固态外壳的行星(如水星、金星和火星)、矮行星(如冥王星)、卫星(如月球、火卫星1和火卫星2等)和小天体(小行星和彗星)的表面,千疮百孔、坑坑洼洼、斑驳陆离地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这些环形撞击坑是小天体撞击及小天体相互撞击的生动记录。太阳和表面为流体状态的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经常遭受小天体的撞击,但是撞击后产生的撞击坑难以持久保存,很短时间内“伤疤”即愈合而消失。

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在地球的历史中屡见不鲜。估计直径大于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大约是每一亿年发生一次;直径1千米级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