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部湖水怪之谜
“尼斯湖怪”,至今还是个谜,但是,有关“尼斯湖怪”的传闻,在西藏高原早有叙述。
曾多次参加过西藏高原科学考察的陈挺恩讲述了这段经历。
1976年8月初,考察小组来到申扎县,县委王书记向我们介绍了该县概貌后,还特意讲到神秘的文部湖怪物的事。王书记说:“从县城向西北骑马走七天,就会碰到一个辽阔而美丽的大湖,此湖原称‘唐古拉游牧错’(‘错’,藏语即湖之意),通常叫它文部湖,现据藏语译音正式命名为‘当若雍错’。此湖风景秀丽,水深莫测,鱼类丰盛,湖中栖息着一只黑色怪物。”
此怪很奇特,头小,眼大,身子似牛。当时,由于考察队是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对各种资料都注意搜集。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在未见到实物或照片的情况下是不可轻易下结论的。因此,我们反驳说:“不可能,高原上这么冷,哪能会存在这类怪物!”但王书记坚持说,这不是传说,而是文部区区季书记和另外三名藏族同胞亲眼所见。
王书记并说:“如果你们不信,等有机会文部区书记来开会时,我请他亲自与你们谈”。此外,当他们听说考察队之中有专门研究湖怪的专家,准备乘橡皮艇下湖考察时,很多好心的干部和群众都劝我们说:“不能轻易下湖啊!湖里情况复杂,很危险!”他们的目光中,甚至还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听了这段神奇的传说,不由得激起了考察队的好奇心。尤其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在申扎县医院发现了两块非常完美的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
经过调查得知,又是产自文部湖附近。为了探索高原之谜,为了找到更多的远古人类的工具——石器,全组同志一致决定去探索文部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文部区处于西藏的正中央,是申扎县最边远的一个居民点,由此往北就是茫茫荒原的无人区。除了平叛时期解放军来过车队之外,极少有人到过。
“当若雍错”与其北面的“当穹错”原是属于同一个更大的湖泊。后来,由于青藏高原不断上升才分成两个湖。它们之间以一沙坝相隔。乍一看去,犹如一道精工修建的大坝。
从这里往南行,过了沙坝就进入文部湖盆地了。真是名不虚传,呈现眼前的果然是一派大好风光。800多平方千米的湖面平静如镜,四周群山环绕,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小天堂”,湖边山峰都在6000米以上。皑皑雪山映入碧波万顷的湖水中,显得格外妖艳。
在这个闭塞的湖盆中,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由于空气稀薄,没有污染,空气的能见度特别高,二三十里外的对岸也能一目了然。在区委大院内还生长着两棵藏北高原上罕见的小柳树,虽然这两棵只有一人多高的幼苗,它们却能在这4600米以上的高原上生长,真是个创纪录的奇迹。
更使我们惊讶的是,湖岸阶地上展现着金黄色的小麦,还有青稞和甜根,真是意想不到的动人景象。
在这里检查工作的县委龙副书记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又一次提到“当若雍错”怪物的事,情况与王书记所述大同小异。当我们提出疑问时,他一再强调此事为区委书记耳闻目睹。
当地居民和干部们曾反映,在清晨的雾霭中可以见到此怪浮在水面的情景。它的身体像牛一般大小,色黑、大眼、头小。当时,我并不相信这个传说,但每天一大早,常常不由自主地漫步于湖岸阶地上,向远处眺望。希望能有幸目睹一下这怪物。
遗憾的是,我们未曾亲眼目睹过这一怪物。
可是,从我们对“当若雍错”初步考察的结果分析,此湖和英国的尼斯湖从地质构造及自然条件等因素都很相似。比如,“当若雍错”和尼斯湖的成因类型都属断陷湖。
特别是前者的新构造运动更明显,湖北面和东面都有大断裂,巨大的断层三角面耸入云天;高而窄的湖岸阶地多达20级以上,而且湖盆四周至今仍地震频频。这充分说明地壳不断上升,湖底陷落。其次“当若雍错”面积达800多平方千米,较北京市区大得多。
在这样较大的水域里,水中生物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况且,湖盆虽然处于高原,但这里的气候条件良好。古石器的发现,证明二三十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据当地民间记述,这里很早就有种小麦的历史,至今小麦、青稞生长繁茂。并能种柳树和甜根,说明文部湖盆地适宜动、植物生长。
另外,此湖属咸水湖,但含盐度不高,仅1849%,介乎淡水与海水之间(海水含盐度为35%左右),适于鱼类生长。因而不能不使我们产生一系列疑问,西藏地区有没有可能存在“尼斯湖水怪”一类生物呢?
青藏高原在70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还是一片炎热的海洋,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当时,海洋中生活着大量史前生物:有色彩绚丽的菊石、能像火箭那样迅速游泳的箭石、各种各样奇特的贝壳类、宝石花般的六射珊瑚、全身长刺的海胆,以及形形色色的有孔虫,此外,还有大量恐龙在海中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