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比尔·盖茨的智慧> 第52章 加强管理和市场营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加强管理和市场营销(1 / 2)

一个成功的企业,自然需要卓越的管理,对于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虽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光有技术是根本不够的。

比尔·盖茨和艾伦都是技术上的行家,但在企业管理上明显缺乏经验。所以微软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就请来了吉姆斯·汤恩担任总裁。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以及海外市场的开发,微软的规模日渐增大,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明显不适应微软的模式和企业文化了。40岁的汤恩,采用正规大企业的古典规范方式,管理微软这群连董事长在内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实在是和微软那种无拘无束、充满自由和创造性的精神,相去太远了。汤恩自己辞去了总裁职务。

盖茨费尽心机,找到了坦迪计算机公司的副总裁谢利,直截了当,要他到微软出任总裁。作为坦迪计算机公司总裁的谢利,和盖茨早就是老交道了,对微软的历史、人事状况和工作作风了如指掌。尽管知道盖茨个性鲜明难以共事,但知道盖茨很尊重、信任自己,所以爽快地答应了盖茨。谢利一来,对微软的人事就大刀阔斧地动了手术。他把巴尔默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更换了事务用品供应商,削减了20%的日常费用……微软在谢利的管理下,开始正常发展。但是,谢利对微软更大的贡献,还在后头。

1983年,为了抢在可视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开始了“Windows”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交货。谁知,直到1984年8月,“Windows”软件仍然没有开发出来,以致新闻界把“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Windows。正在这样进退维谷的时候,谢利经过一番仔细调查,找到了存在的原因:除去技术上的难度以外,开发Windows的组织和管理十分混乱。谢利立即动手,三下五除二进行整顿:把研究机构分成几个部门,指定专人负责;更换Windows的产品经理,把程序设计高手康森也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盖茨则集中精神考虑Windows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

经过谢利这一番部署,Windows的开发立见奇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神速。谢利的杰出管理才能令盖茨欣喜不已。1985年底,微软向市场推出Windows1.0版,随后是Windows3.0,把比尔·盖茨“要啃一口‘苹果’尝尝到底是酸还是甜”的誓言,变成了现实。

在市场营销方面,微软也是弱项。1981年底,新加盟微软的软件狂想大师西蒙伊,在西雅图的甫蒙德假日酒店海景厅,对微软全体员工作了“微软创收火山”演讲,小久,住微软的“多元计划”小组设计研究会上,盖茨又雄心勃勃地说:“在这里,我们也能成为标准。”

所有这一切,毫无疑问地向整个计算机行业表明,已经控制了PC机操作系统的微软,要向应用软件这个领域下手了。盖茨已经准备把微软变成一个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公司。一面从事产品开发生产,一面从事产品销售,他要全方位进入市场。但是,市场营销和软件程序设计相比,另是一番天地。微软虽不乏软件高手,但要从中找一个懂市场的人来,是万万不能。没有这样的人,微软进入市场,举步维艰,西蒙伊的“创收火山”就只能是死火山。

盖茨四处打听,八方网罗。最后,从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出来了个大人物,公司的营销副总裁罗兰德·汉森。汉森对软件完全是个“大老外”,但对市场营销则有丰富的经验。盖茨要汉森负责微软的广告、公关和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和推销,给他的头衔是副总裁。

这时,微软正继“多元计划”之后,开发另一个软件:“多用工具”。“这纯粹是科技思维。‘多用工具’拿到市场上,用户都搞不懂你这是个什么玩意儿。”在“多用工具”的讨论会上,刚上任的汉森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微软公司要想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得到用户的认可,不能不考虑品牌。品牌会产生光环效应。只有让人们对品牌产生联想,产品才更容易被接受。当你用这个品牌推出新产品时,依靠品牌的荣光,它会更容易站住脚,更容易受欢迎。”

汉森面对着这群只知软件,不懂市场的人,侃侃而谈,进行市场启蒙教育。结果,在汉森的力述下,微软正式确定,以后微软的所有产品都以“微软”为商标。以“微软”为品牌的产品,逐渐深入人心。市场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1983年底,为消除“莲花1—2—3”带来的威胁,盖茨、雷克斯、西蒙伊等人就在秘密进行“奥德赛”项目,尽管当时莲花已成为PC机上扩展表格软件的霸主。

当然,只在“多元计划”上作改进是不足以对抗莲花的,必须另起炉灶。在经过3天的讨论之后,以荷马史诗著名人物奥德赛为名的项目开始进行,它不仅包括“莲花1—2—3”的许多功能,同时超越莲花,运行速度更快,并有新的改进。

负责主持该项目开发的是道格·克伦德尔,预计该项目在1984年底完成,这不仅赶上米奇·卡普兰,也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