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两性关系> 第37章 两性气质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两性气质 (2)(2 / 3)

对象与男性是攻击者。

在男女两性差异的问题上,主体与客体之争吸引了论争者最多的注意。莫维(LauraMulvey)的观点在传统的女性主义观点中很有代表性,她提出:观看者或主体的凝视是男性的;被观看者或被凝视的客体是女性的。观看者的快乐因此是男性的,是处于主人和控制地位的男性。因此他倾向于施虐。她认为,男性观看者是主动的、偷窥的(窥阴的)、施虐的;女性被观看者是被动的,展示的(露阴的),受虐的。在男权文化中,女性露阴被认为是正常的,而男性的展示很少被解释为性感的。那些被认为自然和非自然的东西在现实中很不同。麦金农则指出:人们忽略了一个女性化的男性客体的可能性;忽略了被观看方——女性或被凝视的女性化客体——从中获得受虐的快乐的可能性。因此,莫维所说的只有女性才会被客体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男性裸体的兴趣。在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雕塑中,男性裸体大大超过女性。在那时,应当说存在着女性作为主体的观看。而只是在近几百年间,男性作为性感对象已经从现代人的意识中被抹去了。

第二,男性裸体照片从摄影问世时起就存在,影视歌坛上有大量男性明星。男性也常常被表现为性感对象,有大量男性被客体化为人们的观赏对象。男性客体化的代表是摄影、电影与流行歌曲明星,男性形象在广告中、在男性杂志中大量涌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男性裸体在市场上变为常见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广告。作为欲望的对象,电影男明星的性感魅力并不亚于女明星。流行歌星也常常被当作欲望的对象。例如1964-1965年出现的披头士狂潮,正好发生在女性作为主角的性革命发生之时。当时,女性是主动的角色,是观赏主体,而披头士是客体,是性感的,是性欲的对象。猫王普莱斯利也是如此。男性被当作性感对象的意识最早是从男同性恋审美观中生发出来的,后来却一发不可收,成为全社会的时尚。

第三,男性客体化的浮现还表现在时尚与美容业当中。例如在美国,在身体与容貌的美化、美容手术中,男性占了40%,三四十岁的男士多做拉皮手术,25-30岁的男士多做吸脂肪手术。但是总的看来,男人比女人使用化妆品少得多。

第四,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也反映在文学作品、大众传媒和社会观念当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男性养家者开始消失的标志。

总之,在分性别的客体化问题上,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分类已经模糊了,应重新审视“客体化”概念。虽然女性主义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还是更多地经历客体化而非主体化过程,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认知功能问题

在认知功能问题上,有一场长期的论争。论争的焦点在于,男女两性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究竟有没有差异。从1980年代起,女性主义认识论经历了多次的重新定义。问题是这样提出的:认知者的性别具有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吗?两性在认识外部世界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区别,是因为“教育和习俗”,还是来源于性别区别本身?究竟有没有所谓“女性的认知方式”(Woman’s way of knowing)?

从19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对启蒙理性作过大量的批判,批判所谓认知主体的性别中立,并从女性主义角度重读西方哲学的传统文本。17世纪哲学家的理性主义及其对启蒙传统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女性主义挑战笛卡尔的理性理想的普适性,认为思想的男性化一直被视为中立的客观性。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论”甚至认为,不同的社会地位(阶级、种族等)决定了人的知觉和感觉的不同。

格拉米特(M.Grumet)如此概括男女两性之差别:

男性女性以主观/客观两分法看世界以自我/他人两分法看世界将自身视为权威的根源将自身视为无精神的、无声的屈从于外部权威的精神不安者自视为知识的创造者;认为接受知识者是弱者自视为知识的接受者;认为创造知识是罪恶(夏娃因此受到惩罚)认知是有顺序的;关系是有顺序(因果顺序,高低顺序)的,分等级的认知是整体的;关系是多元的(虽然可能有单一焦点)和平等的认知是排他的,因此是有倾向性的(或此或彼)认知是容纳的(以认同母亲为基础),因此是调和的(兼有的)认知是线性的,以生产为主看待生命(工作、生产、战争、工业)认知是曲线的,以生育为主看待生命(生育、母性哺育、教育)确定关系才承认区别确定区别才承认关系认知关注出处、作者、文献认知关注意义和主观合意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男女两性除了身高体重的区别,还存在认知方面的区别。

动物学研究发现,在争夺雌性的过程中,雄性鸣禽发展出了歌唱的能力。雄性的歌唱比雌性复杂多变,当然也有两性唱歌的复杂程度相同的鸟类。动物学研究还发现,雌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