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距离男女不同。
兴趣爱好:男性喜欢活动性强运动量大的游戏;女性喜欢安静活动量不大的活动。
道德发展:除了女性比男性娇气外,在17个道德指标(如礼貌、谦逊、乐于助人等)上,女性得分均高于男性。女性主义认为,在男权制社会中,男性是主体,女性是客体,二者被认为具有下表所列的不同特征:
性别差异主体女性阴茎中心的缺失,接近但非主体主体之普遍概念难以弥补的差异意识无意识自律失控理性非理性富有理性接近理性升华能力限于自身否定肉体,反对身体认同肉体,身体被剥削或被迫沉默类似的观念还有许多。比如,性别差异表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是:男性更自信,竞争性强,更具权威性;女性更富于合作性,更随和,更温和;表现在群体互动方面的差异是:男性更富于竞争性,女性更温柔;表现在社会影响方面的差异是:男性受女性的影响较小,女性受男性的影响较大。
在男权制社会中,人们将男性度——男性气质的理想形式理解为竞争的形象;英雄主义的硬汉形象;法西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好斗的男人形象。专门研究表明,作为权力的所谓男性气质的来源在于,在儿童时代被家长严格管教的人,压抑了他们自己的性冲动和对家长的仇恨,将性欲和攻击性施加在任何软弱无权的人身上。一种非科学的观点认为,男性气质是从神秘根源产生的,可追溯到古神话和通过象征仪式生发出来的精神能量。男性气质从来没有改变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并将永远如此。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就是男性气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所谓男性气质是分阶级的: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所谓男性气质就是具有竞争性,个人抱负,社会责任心和情感限制;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男性气质是指身体粗壮,忍耐性和男性团结性。
女性主义的先驱穆勒对于所谓“女性气质”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他说:“对女性的天性形成的观念,纯属先验的概括,没有哲学和分析,它是建立在最初存在的一些事例上,其可笑的程度致使在不同国家流行的观点各有不同……一个东方人认为,女性天生地是特别耽于肉欲;在印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基于此观点对女性的粗暴辱骂。一个英国人通常认为女性生来是冷漠的。关于女性多变的谚语大多起源于法国。在英国,普遍的评语是说女性比男人多么坚贞不变。”既然所谓“女性气质”是随地域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那它就不会具有先赋的性质,而完全是社会建构起来的。
因此可以断言,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两个概念都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而这种非决定论允许男性女性去肯定和实现自身。
由于女权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大都已经认识到,上述性别角色定式是对女性的压迫。在近100多年间,随着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女人走出私领域,进入公领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理性和攻击性,努力打破性别角色的思维定式,生活得越来越自由和自信。然而,人们不容易认识到的是,性别角色定式也是对男性的压迫。这种压迫不像对女性的压迫那样直观,而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施行的。比如,有一位男士,他的个性是感情超过理性的,或者是哺育性超过攻击性的,或者他热衷于私领域,不喜欢公领域的生活方式,或者在公领域中不大成功,那么他所承受的压力就特别大,这就是性别角色定式对男性的压迫,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而自信地生活。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性别角色定式是对男女两性的压迫,无论男人女人都应当设法摆脱这种压迫,争取过上自由的生活,使每一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实现。
三、两性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中,形成了大量对男女两性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刻板印象,有许多物品也被赋予了两性差异的性质。这其中有些是错误的归纳,有些则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成为既成事实的差异模式。试举几例:
自然:女性被认为更接近自然。女性的肉体被视为更接近自然,女性身体上有较多的方面被认为或者是为人带来痛苦的,或者是无用的,如乳房,月经等。女性的社会角色似乎更接近自然,如生育。女性的心理似乎更接近自然,如重情感,非理性。女性相对来说更看重人际互动,更主观,更有贴近感。相比之下,男性则被认为在体验个人、他人、空间、时间时更加个人主义,更加客观,更有距离感。
旅行:在过去,女人在家,男人旅行,因此,人们以为女性恋家。但后来有了许多的女旅行者,她们驾驶着各种交通工具飞行,航海。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女性恋家的刻板印象。
舞蹈:一般认为芭蕾是女性活动,男性的长处则表现在技术和体育的方面。
服饰:20世纪女性解放的一个标志是女性穿长裤。这一特征已经进入社会史和服装史。
对于出现于19世纪的美国的女性主义者,人们出于对女性服饰的刻板印象认为:当时任何敢穿长裤的女性都构成了对象征符号秩序的威胁,穿长裤的行为也被视为“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