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两性关系> 第16章 教育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 教育 (2)(1 / 2)

随后的10年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女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到1990年达到7916万人,占在校总人数的44.8%。1951年,小学在校女生只有1260.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8%;1992年增至46.6%。普通中学在校女生数在1950年只有34.61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6.5%;到1992年达到43.1%。近年来,农业中学和各种职业中学的在校女生猛增,1980年有14.83万人,是学生总数的32.7%;1992年增至46.6%。普通高校在校女生人数从1949年的2.32万人,增至1990年的69.5万人,占学生总数的33.7%。1992年,研究生中的女生占总数的24.8%。1989年,全国在校女硕士生18000多人,女博士生1000多人。从1982年恢复学位制到1993年,中国已有1149名女性获得了博士学位,占博士总数的9.4%。全国城乡还有40多万女性参加函大、电大等各类成人高中级学习。全国建立了1679所女子职业学校和3所女子职业大学,开设了60多个适合女性的专业。据1988年10月对全国55个大中城市1107家企业的调查,女职工中具有中专、中技、高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4%。

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15岁以上女性的教育程度是:大学480万人;高中(包括中专)3496万人;初中9671万人;小学(包括脱盲)13496万人;分别占15岁以上女性总人口的1.2%、8.76%、24.23%和33.81%。同男性作对比,中国女性在各种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所占比例为:大学本科28.02%;大学专科31.81%;高中38.53%;中专41.39%;初中39.42%;小学47.59%;不识字和识字很少68.36%。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报告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呈反相关关系——年龄越小的受教育程度越高:40岁以下的女性中有61.25%具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比40岁以上女性高32.2个百分点;比其母亲一代高49.9个百分点。(《中国女性报》1991年9月20日

三、女童失学问题

目前,在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低于男性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因素在加剧这一事态。其中最严重的是女童失学以及由人为提高女生入学分数线而造成的女性入学率低下。

据1990年统计,与50年代相比,女童入学率由不足20%提高到96.2%;中学女生增加了53倍;大学女生增加了29倍。尽管如此,女童失学问题还是不容忽视。80年代末,全国有224万适龄女童未入学,占全部未入学儿童的83%。据河北阳原县1988年的调查,全县乡村初中在校生9737人,中途辍学女生934人,流失率为9.5%,年龄多在12-18岁之间。1987年中国9省区6-14岁儿童抽样调查表明,男童在校率为80.1%,女童在校率为73.9%。此外,年龄越大,差距也越大。到14岁,已有31.1%的女童不在校,比男童高出14.1个百分点。(金一虹,1992年)据1983年全国儿童抽样调查,全国农村失学儿童状况详见下表。

全国农村不在校儿童比例年龄不在校儿童比重不在校女童占适龄女童比重不在校男童占适龄男童比重岁岁岁岁岁(《中国人口资料手册》,1984年女童流失原因据调查除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外,还有婚俗的影响。据福建省惠安县调查,某乡未入学女童共144人,其中55人(38%)是由于父母过早为她们包办订婚而失学。另据福建省教委调查,农村中童养媳现象严重,该省长汀县某村的76名学龄女童中,童养媳24人,其中不能入学的16人,占66%。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也有小学初中没念完就出嫁的现象。女童流失的另一原因是家贫需要女孩做家务。

例如,据福建省教委调查,某地区10个乡共有未入学和辍学女童489人,承担家庭辅助劳动的就有336人,占68.7%;该省东山县某乡有60名学龄女童未入学,在家从事副业的有29人,占48.3%。(吴德刚,1991年在女童流失之外,一些学校招生时擅自提高女生录取分数线又为中国女性的教育状况雪上加霜。根据1991年对全国几个大城市的调查,中等职校技校女生的录取线比男生高100至140分。一些企业学校招生也有提高女生分数线的作法。例如沈阳第六制药厂技校1983年招生时,内部招生男173分,女317分录取;对外招生男305分,女373分录取。1984年上海市技校招生中,女生占全部学生人数的31%;职业学校招生中,女生占45%;女生录取分数线普遍超过男生,差距最大的达到100多分;这些学校还准备将招收女生的人数降低5%和15%。下表是一份在报刊上公布的吉林省技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其中大多数市县的女生录取分数线高于男生录取分数线。

吉林省技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市县男女长春市吉林市永吉县桦甸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