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天 偏执的不归路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特别爱钻牛角尖,喜欢剑走偏锋,喜欢走极端,却不懂得接纳别人的意见和劝告,常常是越走越远,一错再错。
案例
36岁的邵先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他有幸福的家庭。一天,他的同学刘某来他家里与他相聚,当晚在他家留宿,第二天早上,邵先生下楼买早点,回来时发现妻子的脸上有一道划痕,就说是他的同学刘某调戏她弄的,刘某百般解释也无用,后请来同学帮忙劝说,但邵先生却怀疑那些人都与妻子有染。后妻子回到娘家,父母、亲人、朋友都来劝说邵某,他却陷入“妻子被夺”“被谋财害命”的怪圈,认为亲友们是想夺他财,害他命,因此杀死了姐夫,又杀死四哥……
点评
邵先生就属于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并已表现出偏执妄想,偏执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心理,偏执患者常有偏见、好斗、别人认为不合群,特立独行,因为总相信自己是对的,会不信任心理医生,因此这种顽固的心理障碍很难矫正。自我调节偏执的方法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开阔人的思想,克服虚荣心,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无礼行为,要善于接受新事物。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偏执的人不要把自己封死在一条路上,有些时候妥协、转弯不失为聪明的选择。
第242天 没什么能让你依靠
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他们会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一个人身上,他们凡事不能自己做主,更不会自己做选择,而是要听别人的想法,他们是失去自我的一类人。
案例
王惠,30岁,结婚3年多,总像个孩子,什么事都依赖丈夫。平时只要半天见不到丈夫就会心烦,独自一人时常有被抛弃的念头。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有什么事就对丈夫一个人说,时间长了丈夫也觉得她烦了,平时她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老公言听计从,老公一出差,她心里就不安,闷闷不乐。
点评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建立了过度的情感依赖后,就会奢求对方同等的付出和保证,心思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会变得狭隘,增长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会强化这种依赖,依赖症与患者温顺、柔弱的个性有关,她们害怕失去,因此精神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容易诱发心理疾病。这种孤注一掷的情感也会给被依赖的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往往想迅速逃离这种关系。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没有人可以让我们依靠一辈子,更没有什么救世主,独立自主不仅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自信,只有自立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
第243天 病态怀旧不是时尚
思念故土、故人的怀旧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常沉湎于过去,认为今不如昔,虽生活在今天,但却把志趣和梦想留在了昨天,就是病态的怀旧了。佛说: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能把握住的幸福。
案例
有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年轻人因为创业失败很烦闷,他刚要迫不及待的对教授诉说,教授却对他说:“你先听听这个。”他拿出了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然后对他说:“你听听里面的三个患者说的话有什么共同点。”年轻人听了,第一个是生意上被骗的企业家,第二个是儿子犯罪母亲的哭诉,第三个是一名不敢自首的罪犯的忏悔。教授接着对他说:“他们都提到了四个字‘如果、只要。’很多拜访我的人都是以这几个字开头,然后诉说自己的内疚与痛苦。每次我都告诉他们,只要你不再说‘如果、只要’,他们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掉了!这几个字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只会把我们引向后退而不是前进,只是在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如果、只要”就会成为你不再努力的借口。你的创业失败,因为你犯了些错误,在你为错误遗憾懊悔的时候,与你同样受到挫折的对手却在重整旗鼓,然后你是不是还要为了今天遗憾?只有不再沉浸在过去的失败中,才能真正走出自我,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去设想未来。”
点评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有些事已成事实,已成过去,后悔也于事无补,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为什么不学着放下呢?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只要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心理学家认为:怀旧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现实的失落或无助导致回首,又把过去的美好强化了夸大了,对现实并无益。因此,建议把“如果,只要”换成“下次”,“下次一定要……”就能提醒自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遗憾变得更有价值。
第244天 于挫折中保持平常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小到一个心爱的物品丢失,大到遭受倾家荡产的失败,挫折、失恋、失业、亲人故去、与朋友失去联系等,我们总在不断地失去,因此也就难免失落。
案例
李丹今年40岁,是某单位办公室主任,任职8年,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今年年初,公司人事要进行调动,李丹认为自己是资历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