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开始纷纷为苏格拉底感到不平,猜想他知道这个结果后会是如何得苦恼、气愤,有些人甚至连安慰词都想好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苏拉格底只是淡淡地说道:“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得到它,怎么会有失去它的烦恼呢?”
就是因为一开始便没有“争”的欲望,所以苏格拉底才不会感到痛苦,这一点不正是很多人需要学习的地方吗?我们必须明白:当你费尽心机地去争一样东西时,它往往为你带来痛苦,而当你对其不屑一顾时,反倒收获一份平静与安宁。
是的,一个人要想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与世无争的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与世无争的意义,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颓废,是不思进取。实际上,与世无争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这或许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
与世无争,心情自然开朗平和;与世无争,便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与世无争,还能得到世人的尊重。过去那种“人不为己,天株地灭”的论调早就已经不适用现在的社会了,喜欢争的人最后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与世无争的人,到最后往往会发现:老天总会被你的与世无争感动,然后赐予你更加美好的东西。与名无争,名自然就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国时期的曹操,特别注重接班人的选择。他的长子曹丕虽然身为太子,但才干却远远不及次子曹植,当时曹植的才华早已名满天下,非常受曹操的器重。于是,曹操就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十分恐慌,唯恐自己的太子身份不保,就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请教。贾诩对他说:“你只要保持大的度量和好的德生,像个寒士一样做事情,对人恭恭敬敬,做事兢兢业业,避免做出违背做儿子的礼数,就足够了。”曹丕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有一次,曹操要外出征战,众人为他送行。这时,曹植为父亲念了一首歌功颂德的诗来讨父亲欢心,也期望再一次展示自己的才能。不过曹丕却伏地而起,久久不愿站起,曹操问他为什么,他哽咽着回答:“父王年事已高,可是还是挂帅亲征,我作为长子不能为父王分忧,心里十分难过。”听了此话,满朝文武百官无不肃然,为太子的一片孝心而感动。相反,一旁的曹植却显得低了一等,大家都觉得他只想为自己扬名,有些华而不实,恐难胜任一国之君之位。后来,曹操过世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曹丕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如曹植,就干脆放弃与之相比,用“恪守太子的本分”来打动曹操,最后以不争者胜而告终。正所谓: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理智之人,就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去争的东西就应该坦然地放下,这样才能够为心中那个更大的目标而积蓄力量。事实也证明,越是伟大的成功,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与世无争的心态。
争强好胜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也有的是激情,即便是经历挫折也在所不惜,却从来不考虑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将事情做好。当历经了无尽的沧桑、受尽了痛苦的磨难之后,他们才悄然大悟:原来自己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获得成功。可此时显然为时已晚,青春不再,勇气不再,就连激情也不在,拿什么来换成功呢?
可以说,“无争”是一种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处世的哲学。不过,能有多少人舍得“与世无争”呢?能有多少人真的能单纯而自在的随心所欲呢?现实生活中,能够参透这个道理的人实在如同凤毛麟角,他们争的结果是大都落得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和,向来就是一种文化,是需要人们精心培育和建设的文化。只有舍掉“争”,才能换来“和”,才能换来“无忧”。
5.心如止水,随遇而安
生活就像一条波澜曲折、奔腾不息的急流,每个人都穿行于急流之中,但是最终的命运如何,并不是自己能完全左右和把握的。烦恼、忧愁、困惑、挫折、失败、甚至厄运,常常会像影子一样伴随我们整个人生旅程。可能你全心地投入工作中,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可能你升职在望,却遭到别人的恶意中伤;可能你好心帮助他人,但却遭到他人的白眼……面对这些不愉快的状况,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应对?答案只有一个词语:心如止水。
少一分挂碍,便能多一分自在;少一分苛求,便会多一分安详。对生活不能太挑剔,它给了你什么,你就去接受什么,实在不能接受的话就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若是硬做无畏的“反抗”,反而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当然,想要达到这种境界也是需要“修炼”,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方可领悟。当你领悟了之后就会发现,随遇而安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
心如止水,保持超然心态
生活就是这样,常常需要我们以宁静的心境去把握人生的航船,去化解生活中的悲喜忧欢。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