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知道悔罪,我们就不应该对他说:“记住你以前做的事吧!”如果他是赎罪者的儿子,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对其奚落:“记住你父亲所做的事。”如果他是一个刚刚学习圣经律法的赎罪者,我们就不应该对他说:“吃了不洁食物的嘴,还能学习全能上帝嘴里所吐出来的律法吗?”……兽有长舌不能说,人有短舌不该说。在日常生活中,诸多言辞并不是我们非说不可的,因此,既没有必要唇枪舌剑,也没有必要信口开河。有些话语,说得多了,不但不会获得任何好处,反而会招来许多是是非非。
言为心声,语言不仅受思想的支配,还反应着一个人的品德。不负责任、搬弄是非、胡说八道、造谣中伤,均是不道德的。
善意的讥讽则可感染人
曾有一段时间,有家酒店的饭菜质量非常差。一天,柳女士第一次到这家饭店用餐,在用餐的过程中,望着难以下咽的饭菜,她让服务员把酒店的总经理请来,并对其说道:“你们的饭菜不错,而且花样繁多。”听到她的话语,总经理感到尤为高兴,但在内心深处,他又充满着无限困惑:米饭仅仅只有一种,又何来花样繁多呢?或许是柳女士看透了他的心思,则笑着解释道:“您看,既有生米粒,又有熟米粒,还有半生不熟的米粒,这不是花样繁多吗?”老板愣了一下,随后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并吩咐服务员立即为柳女士更换饭菜。从此以后,在总经理的严厉监督下,这家酒店的饭菜质量得到较大改观,直至发展成为一家备受欢迎的豪华的五星级大酒店。
由此可知,不管是耻笑还是讥讽,只要是善意的,都可能不再是耻笑和讥讽了。变了身的耻笑和讥讽不但能使对方容易接受,而且还能使对方在“会心一笑之后”增加对之的理解和对说话者的崇拜。
众所周知,每个人均喜欢听到他人的赞美,而不喜欢对方当面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过错,而这种善意的讥讽,既能婉转地表达出本意,又能使对方欣然接受。
所以说,日常生活中,倘若人们能够正确运用“耻笑”与“讥讽”,就能给挑衅者以有力回击或者提醒。其,既能为自己化解尴尬,又可在给予对方“温柔一刀”之后,使其心甘情愿地“笑纳”你的建议,而且还可在表达出了自身观点的同时尽显自己的幽默与风趣。
6.说话不要太露骨
从某种程度来说,直言直语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毕竟喜欢直言直语的人时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意识到他人的观念、立场、性格与感受等。因此,不论对人还是对事,直言直语均会灼伤他人,使人际关系出现一定的阻碍。
直言直语,伤人伤己
一天,在某公司的集会中,晓姗看到同事杨丽换了一种发型,与其脸型有些不相称,便不假思索地说道:“说句真心话,你的这种发型虽然漂亮,但对你而言,就像桶包上一层艳丽的布,因为你的长相比较俗,并不适合这披‘洋发’”。
听到她的话语,杨丽气冲冲地走开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与晓姗打过任何交道。
事实上,直言直语原本是一种可爱、值得珍惜的特质,毕竟只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使他人是非得以分明,正邪得以分明,美丑得以分明,好坏得以分明……然而,在人性的丛林中,直言直语却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在某些境遇下,直率的语言犹如一把利剑,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刺痛自己。任何一种意思均可含蓄隐晦地表达,与他人说话时,言语不可过直,否则将会招惹对方不快。因此,只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收到自身所期望的效果。
客观中肯,轻松处世
宋朝时期,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知益州的张咏感叹之余,对其部下说道:“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对寇准的评价是较为正确的,毕竟寇准虽有治国之才能,但却不愿学习。
张咏与寇准是相交颇深的朋友,他一直均想寻找机会劝寇准多读一些书。因为身为宰相,担负着天下之兴衰,理应学问再深些才对。比较巧合的是,时隔不久,寇准便由于公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前来这里。两个老朋友相会,格外高兴。在分手之际,寇准向张咏问道:“何以教谁?”张咏对此早有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一些书,但转念一想,寇准已经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意思说他没有学问呢?略微思考了一番,张咏慢条斯理地说道:“《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寇准不明白张咏的言外之意,可是老朋友张咏却不愿多说一句,掉头就走。回到相府后,寇准急忙找出《汉书·霍光传》,并开始认真地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才恍然大悟地自言自语道:“或许这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正直,思维敏捷,张咏之所以称其“学术不足”,就是由于他不太注重学习的问题,知识面不宽、不深,极大地限制着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其多读书以加深学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