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月8日来上海,如今刚好20天。
今天是周六,在办公室加了一会儿班,等会还要去机场接人,继而在酒店筹备明天的会议。趁着中间的间隙,随便写几句这些天来的感受。自从来上海后,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人也更充实和有追求了,但也带来了一个明显倒退,就是写博客比过去少了,因此还得趁机补补课,毕竟答应过自己。
有朋友会通过短信或QQ问我来上海后感觉怎样?我一般都会回答两个字:“好,忙”。既是指工作确实好忙,尤其是自己独负一面工作,即使领导不催,自己也不允许有半点懈怠,总得干出点成绩、做一些事情。当然也指“忙,好”,忙,并不觉得累,即使白天晚上都想着工作,也觉得这种状态挺好、挺值,也许,三十几岁的男人本该如此。
这个“好”,还泛指。我发现我还挺适应这里的生活,上海的气候比深圳冷,而且来的这20天几乎天天都下雨,不过中间也有两天热得比深圳还深圳,让我见识了上海的“性格分明”,不过它并未给我下马威,因为我出生在与上海同一纬度的岳阳,长江之水将两地贯连,这里,原本便应是我的“故乡”。我与上海,并未出现所谓的“磨合期”。
孤身一人来上海闯荡,总带着点背井离乡的味道,尤其是将之前所有与亲人相处的时间剥离,将时间完全留给了工作和自个,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大的改变。结婚四年多后,复归“单身”生活;住惯了120平米的大房后,重回到30平米的单间;睡惯了一米八的大床,重新睡上了双层铁架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又重新一日三餐的吃起了食堂……,这些都是改变,又仿佛于我没有改变。
公司食堂的师傅是湘菜师傅,虽然我20天来包括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都要吃食堂,但并未给我带来不适,我还蛮喜欢这里的饭菜味道,至少没有任何排斥感。宿舍里还没通网线,这实在算是一个小遗憾,这也许便是我20天来只写了一篇博客的原因之一,宿舍里还没法看电视,好在有手机的收音功能陪伴着我,每早或晚我都会听,以免自己与上海隔离,而是要及早触摸到上海的呼吸。
身边没有亲人,无法享受亲人的照顾和陪伴,无法看到才一岁四个月大的女儿,这实在又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不知伊伊这么多天来看不到爸爸,她作何感想,她还会像以前一个一个劲的叫爸爸吗?还是逐渐的将爸爸忘了?好在科技将人的距离拉得更近,前几天太太在网上买了两个摄像头,一个留在家里一个寄给我,当摄像头到货的那天傍晚,我便在办公室里与伊伊、太太“重逢”,因为无法触摸到爸爸,伊伊竟急得哭了起来。
亲人没有,同事倒很多,除了同从深圳派到上海来的领导和同事外,便是每天在不断增加的新同事,如今已发展到400多个,接下来还会增加到1000个,甚至几千个。每天都有新面孔出现,每天也有同事与我打招呼,但我无法记全他们的名字,尽管我很想这么做。但我会与每一个擦肩而过的同事点头问候,或道一声你好。这里充满着创业的激情,也充满着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
昔日的朋友都不在身边,好在我在深圳时就不是特别好玩,与朋友在一起厮混的时间也不多,因此在工作歇下来之余,即使没有任何人交流,我也没有失落感。晚上躺在床上,我会看看书,当然主要还是与公司和工作有关的,会听听收音机,也会经常听听MP4,学学企业管理和品牌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一切都安排得充实而有序,当你独立面对自己时,更接近于灵魂的本真。
不过我还是在昨晚见到了第一批在上海的旧友,有自从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后没有再见面的同班同学,也有大学毕业后12年未见的隔壁班和隔壁系的同学,还有高中毕业后15年后从未相见的高中同学。上海的同学远比深圳的数量少,因此也显得更加珍贵,虽然十多年未见,但大家仿佛曾在昨日分开。同学们专程驱长车而来,让人感动,同学的命运也相去甚远,听了让人无限感慨,但终究大家都在上海扎下了根,将这里当成了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甚或归宿。
来上海,我不知道会呆多久,有人打趣的说你在深圳呆了12年,接下来也要在上海呆12年。我笑而不答,也确实无从回答,但我知道,上海20天,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