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秋天的海洋> 远方的导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远方的导师(1 / 1)

人生的老师有许多位,但称得上导师的却极少。

郭老师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我们联系已近一年了,却从没有见过面。一年来,我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有时辅之以手机短信,必要时也打个电话,但总的来说,文字的交流要多过语言的沟通。这期间,她指导我选题、拟论文提纲,并几次逐字逐句的帮我修改论文,最终我的论文得以历炼出炉。

与郭老师相“识”,是极偶然的。那是去年的六月,所有课程和考试都已结束,接下来该是论文创作的时间。学校让我们自己选填指导老师,可我对厦大金融系的老师知之甚少。于是,在咨询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后,我便随便填了两位老师的名字,然而分配下来的结果,我的指导老师都不是他俩,而是一位新老师——郭晔副教授。

后来的体验,让我不得不庆幸学校给我安排了这位郭老师。这无疑是一种缘分,我与她素不相识,她也没有任过我的课,但仅仅是一篇硕士论文,便将我俩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建立了浓厚的师生之情。我不知道郭老师年龄多大、长相如何、哪里人士、研究什么领域、有哪些兴趣爱好等等,但我知道,她人很好,人品很好,对我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展示在我面前的的确是一位导师的风范。

郭老师很年轻,也许就三十多岁吧,年龄甚至可能与我相仿,或者略微长我几岁。这并不奇怪,也不妨碍我对她的尊敬。我想起了我们班有两个留在大学任教的同学,如今也是副教授了,我想他们是否也在指导别人撰写论文呢。后来我才知道,郭老师也是湖南财经学院毕业的,是我的师姐,这无疑又是一种缘分。我向来不迷信年龄和资历,只“迷信”人品,所有人品好的人,无论他(她)从事什么工作、社会地位如何,我都会发自内心的尊敬。

我选择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分析”,也叫REITs,是房地产金融领域最时兴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为房地产是我所在公司的主业之一,我修的又是金融学,所以自然而然地聚焦在房地产金融上。这个题目也是郭老师指导我选择的,后来我才发现这个题目确实选对了,越研究越有意思,越深入探究越觉得有价值,这也让我的论文创作变得不光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仿佛是为了某项使命。

论文的“骨架”搭起来后,“血肉”也就好填充多了。期间,我不断地通过邮件与郭老师联系,郭老师也总是在第一时间给我回复,提出她的指导意见和修改建议。有一段时间郭老师远在美国,但我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关于论文的讨论越过太平洋频繁进行。甚至有一次,我因为没有接到任何通知错过了去年底论文答辩的时间,郭老师还主动帮我向系里交涉,看有没有什么补救办法。

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后,我的论文终于定稿,并已顺利的通过盲审。整个过程中,郭老师对我表达出了极大的耐心、理解和支持,也许专业领域的指导还是次要的,更让我感激和感动的是每一次联络中所折射出的她的人格魅力。这让我联想起了同班的另两位深圳同学,她们撰写论文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大障碍,直到专门飞去厦门拜访老师,送了些礼物后,情况才得以好转。而我呢,论文写完了也没去拜访过郭老师,更没有送过礼,而我的论文指导却异常的顺利。

五月底是论文答辩的时间,我本来想利用这次去厦门的机会,专门拜访一下郭老师的,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然而,我又没能与郭老师见上面,因为她到上海去授课去了。她通过邮件跟我讲了论文答辩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并说这次没见上面不要紧,相信以后总会有机会见面的。论文答辩完后,我给郭老师发去短信,告知我已顺利通过答辩,并再一次感谢她对我的悉心指导。

关于在职读硕的一切已经告一段落,但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见过我的指导老师。我想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她在我心中一直会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她曾是我的导师,不光是专业上的,也是人生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