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人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往往就面临职场生涯。职场生涯对富同学来说,就是投资;对穷同学来说就只意味着工资。这两种观念的差异决定了在财富积累路径上的不同结果。我们当年在毕业时并没有面临寻找工作的难题,作为分配制度的最后一届收益人,我分配去了一家大型的国营工厂,其余的同学也大致差不多。当时国营体系仍旧占据国民经济的主流,几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铁饭碗,而国营单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国家支撑的实体。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去了跨国公司,当年已经有很多外资企业来到上海开办代表处和成立公司。我们对职业规划和个人的财富积累毫无概念,因为那时我们的父辈也还在拿着固定工资,养活自己和家庭。即使是到了现在,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对未来缺乏规划。我和同学经常会在上班时间互相打电话聊天,因为工作的时间里实在是太无聊,约定下班后去哪里玩麻将和吃饭。那时候没有手机,甚至连BB机也刚刚出来,成为人们的炫富工具。那个时候已经不避讳金钱重要的观念,而现在的学生更是把金钱作为理所当然的追求目标。
我们经常议论的话题是在上海黄河路和九江路开店的私营业主。这两条马路每年春节迎财神时燃放的炮竹碎屑能够积起一尺厚。然而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在金钱上来说,工资收益是大多数同学唯一考虑的事情。这个时候开始有同学跳出国营单位,去外资企业打工。外资的薪资远远超过国营单位数倍,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梦想之地。而父辈仍旧认为国营单位的工作才是正经职业。我们有一半的同学开始离开体制内的工作,去了外资企业。当年的职业机会层出不穷,1994年之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前所未有的开放引来了世界上大多数500强公司,这些公司对年轻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我们都不算是很好的学生,也纷纷进了外资企业打工。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始慢慢地浮出水面,很多人和我的想法一致,就是尽快地爬到管理层的位置。我们对美国MBA精英统治美国企业界的现状非常羡慕,认为那是我们的未来之梦。当然我有个梦想是在30岁后创业,希望能够尽快地学习各个层面的知识和获得经验。后来我的确在30岁开始开办自己的公司。
几乎所有的人沿着一条笔直的职场道路快速前行,这个时候我们都奇怪地看着这个同学在销售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六年。“对于我来说,留在销售员位子上的利益远远超过了进入管理层,因为我可以基于这个职位深扎根基到最深处;对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做最大化的扩展;对行业人脉的积累,在采购这个层面建立最深厚的友情。而我作为销售人员的影响力是那些远离业务的经理不可比拟的。”他笑嘻嘻地说。这就是职业规划中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的要点。在温州人和福建人的商业群落里,我后来也看见一群凶猛彪悍的强大商人队伍。他们来自贫穷的山里,土地贫瘠,无法生存得更好,就背井离乡出来做生意,非常地吃苦。先在老乡的店里、厂里打工,无论是做杂工、送货、销售、采购、技术都刻苦肯干,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慢慢积累了一定经验、技术和人脉关系,就问原来的老板要求支持,出去开个分店,或者小厂。原来的老板给一定的货源支持,就这样慢慢地做了起来,睡得地板做得老板。温州人和福建人的强大生命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商人族群。而富同学在某些方面与他们有极其类似的地方。
在最初的职业生涯切入就非常类似了,说明生意上的成功虽各有其妙,但也有脉络可寻。那天去参加供货商旗舰店开张会,坐在老板娘那一桌听她聊起做生意的历程。她从13岁开始做生意,可以说除了坑蒙拐骗没做,生意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浙江人--温州人为主、广东人--潮汕人为主、福建人--各地都有出来闯世界,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一钱拾得一钱集,穷尽心力和体力,从小生意开始做,没有特别的规划,但是却按照富同学那样规划的路线曲折蜿蜒向前。曲折蜿蜒的原因多半因为没有规划。这里面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比如说你们会发觉世界上很多富豪,甚至于亿万富豪,比如比尔·盖茨、李嘉诚都没有大学毕业。现在我又写到这么多的福建、浙江、广东商人从一文不名、读书不成、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奋斗出头,是不是读书没有用呢?不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在我那些同学当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没有完成高等教育的,大多数处于穷苦和困窘当中。在我认识的成百上千福建人、温州人中,在底层挣扎的也占多数。
给大家带来错觉是因为,那边土地稀少山地贫瘠,从小出来做事的人多,因此基数大,所以你们看到的这一类成功者众多。但是,为什么这么多读过大学的人都无法成功,而这些农村出来的苦孩子可以成功?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高等教育提供的门槛和思考能力、以及富同学自己的人生规划还是在时间和财富的数额上超越了从13岁开始做生意的老板娘,她足足在商场奋斗了接近20年。而富同学获得财务自由仅仅用了八年时间。这里面不能不说高等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富有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