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 第49章 附錄(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章 附錄(2)(1 / 3)

骨之秀也,氣之遒也,格之渾也,韻之雋也。有性情以植其本,有學問以蔚其華,而又山川詩人互相觸發,故能摩杜陵之壁壘,踐玉局之門庭,卓然爲一代作者[1]。戊午以前,詩多和平之什;己未以後,詞多激壯之音。言爲心聲,足觀世變。先生身在江湖,心存魏闕[2],今將驅車三晉,欲集忠益以圖國憂。劉越石之擊楫中流,祖士雅之枕戈河朔,使人忠義之心油然而動,不特以一吟一詠見長已也[3]。承以近集見示于其行也,敬跋數言于末編,以諗後之讀先生詩者。

世晚生杜壽朋謹拜識[4]。

【校注】

[1]杜陵:指唐杜甫。

[2]魏闕:古代宮門外兩邊高聳的樓觀。樓觀下常爲懸布法令之所,亦借指朝廷。

[3]劉越石:即劉琨,晉朝將領,詩人。擊楫中流:晉祖逖帥師北伐,渡江于中流,敲擊船槳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甘休,見《晉書·祖逖傳》。後因以“擊楫中流”稱頌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烈壯懷和慷慨志節。祖士雅:即祖逖。枕戈:枕著武器。戈,泛指武器。謂殺敵報國,志堅情切。河朔: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4]杜壽朋:不詳。

劉鐸跋

匆匆披誦大集,鏗鏘炳耀,又多戛戛生新之語,非有旭曆銳銀之學者,不能臻斯境界[1]。其避亂諸章,吐屬舂容大雅,書憤篇尤爲洞中時弊[2]。有關民瘼之作,不禁擊節稱歎,洵足爲後學之山斗云[3]。

廩延劉鐸拜讀[4]。

【校注】

[1]炳耀:亦作“炳曜”。文采煥發;光輝燦爛。戛戛:獨特貌。

[2]舂容:聲音悠揚洪亮。

[3]民瘼: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馬瑞辰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山斗:泰山、北斗的合稱,猶言泰斗。比喻爲世人所欽仰的人,語出《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不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4]廩延:今河南延津縣。劉鐸:不詳。

吳振棫跋

無甜熟氣,無雕鏤痕,沉著處是杜,爽雋處是蘇[1]。其中真醇語,又有極似陶者[2]。蓋得于古人者深矣!首冊妄加墨圍,數疑字亦點出,當是抄胥筆誤[3]。次冊《鷦鷯》一篇,怨而不誹,小雅之遺也[4]。壽陽長律,氣韻之沉雄,波瀾之闊大,格法之謹嚴,無意摹杜而直入杜之奧窔[5]。此詩史也,尤爲千古必傳之作[6]。

庚申臘八後二日,仲畇弟吳振棫謹識[7]。

【校注】

[1]杜:指杜甫。蘇:指蘇軾。

[2]陶:指陶淵明。

[3]抄胥:專事抄寫的胥吏。

[4]小雅:《詩經》組成部分之一。七十四篇。大抵產生于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這時王政衰微,政治黑暗,諸多矛盾日益尖銳。故其中詩篇較多的是指斥朝政缺失,反映社會動亂,表現周室與西北戎狄部族以及東方諸侯各國之間的矛盾;也有少數是統治階級宴會的樂歌。雅分小、大,主要有三說:有的認爲以政事分,如《〈詩〉大序》;有的認爲以道德分,如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論》;有的認爲以樂曲分,如朱熹《〈詩·小雅〉集傳》。前人爭論不決,莫衷一是。

[5]奧窔:指奧妙精微之處。窔:yào。

[6]詩史:指能反映某一時期重大社會事件有歷史意義的詩歌。

[7]庚申: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年。吳振棫:字仲雲,號毅甫,晚號再翁,浙江錢塘人,嘉慶十九年進士,授編修,曾任雲貴總督等職。有《黔語》、《花宜館詩鈔》等。棫:yù。

陳蘭第跋

酬贈悉本性情,行役不忘忠愛,至詩味深厚,乃餘事矣。

新城陳蘭第拜讀敬識[1]。

【校注】

[1]陳蘭第:不詳。

朱琦跋

發深情于豪宕,寄至味于澹泊。作者平日用力于杜、蘇二家最深,故神與之會。一種淵穆醇厚之氣,油然藹然流露于筆端,尤爲天稟所獨得。讀竟不覺俯首至地,爰識卷末以志欣折。

時在咸豐丙辰仲夏下浣[1],伯韓朱琦謹跋[2]。

【校注】

[1]咸豐丙辰: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

[2]朱琦:字伯韓(一八〇三至一八六一),號廉甫,廣西臨桂人。道光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太平軍陷杭州時被殺,粵西五大家之一,著有《怡志堂詩集》、《怡志堂文集》。

周星譽跋

申甫前輩大京兆,當穆宗初政,應陳言石畫忠謨,首蒙褒納[1]。公方奉太夫人僑寓澤州,三宮手詔亟徵,公以母老堅辭不起,一日中名震朝野[2]。所上《中興十二策》,海內傳寫,島夷皆能誦其文。家居十年,隱然負公輔之望[3]。如謝文靖居東山,司馬文正居雒陽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