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空青水碧斋诗集校注> 第18章 卷四古近體詩一百二十六首(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卷四古近體詩一百二十六首(6)(1 / 3)

[5]張侯:指張飛。投幾:亦作“投機”。兩相契合。

[6]車騎:將軍的名號,即車騎將軍。用以指代曾爲車騎將軍者。

[7]鞭笞:鞭打,杖擊。張飛常對部下用此刑罰。

屈原塔今在忠州城東數里山上

空谷有香草,歲晚香不歇。屈子沉汨羅,異代爲哽咽[1]。人心于節義,愛慕敵饑渴[2]。遺塔峙荒江,護持無毀裂。寧須論遠近,義起哀前烈。斯邦況楚邦,不待按圖決。雖無吊湘賦,絕勝飾佛塔。競渡亦楚風,旌旗歲明滅。信緣風俗美,倍見憑吊切。自古皆有死,蘭玉甘摧折[3]。富貴當時榮,仕宦因人熱。巋然此靈光,千載表臣節[4]。

【校注】

[1]汨羅:江名。湘江支流。在湖南省東北部。‘上游汨水有東西兩源:東源出江西修水縣境,西源出湖南平江縣東北境龍璋山。兩源在平江縣城西匯合後稱汨羅江,西流到湘陰縣北注入洞庭湖。戰國時楚詩人屈原憂憤國事,投此江而死。

[2]節義:節操與義行。

[3]自古皆有死: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蘭玉:芝蘭和美玉。此處用以喻屈原高尚的節操。

[4]巋然:高大獨立貌。

望夫臺[1]坡自注在忠州南數十里,今失其處

山頭誰築勞勞亭,四圍山色若圍屏[2]。東去江流水不復,南征日暮雲無停。此身尚在可填海,浮客無蹤應化萍[3]。空有啼痕數斑竹,寒天淚雨哀伶俜[4]。

【校注】

[1]望夫臺:即望夫山。傳說古代有一女子,因思念遠赴國難離家已久的丈夫而天天上山眺望,終于變成了一塊石頭,還保持着原來的形象。後人因名其石爲望夫石,山爲望夫山。由于故事流傳廣泛,我國多處都有望夫石、望夫山。

[2]圍屏:可以折疊的屏風。

[3]填海:指古代神話中的精衛鳥填海事。亦比喻冤恨極深或意志堅定。

[4]啼痕:淚痕。斑竹:一種莖上有紫褐色斑點的竹子,也叫湘妃竹。傳說娥皇、女英二妃悲傷舜之死,淚水染竹成斑。伶俜:孤單貌。泊南牛口,期任遵聖長官,到晚不及見。

復來萬縣,陸次山璣明府惠晉辅山谷題名及畫扇,和此詩答之[1]爲政風流久,才名不可埋。清談江左接,高詠古人來[2]。造化在君手,芬芳入我懷。詰朝掛帆去,應有惠風偕。

【校注】

[1]萬縣:今重慶萬州區。陸璣:清仁和人,工詩善畫。

[2]清談:清雅的談論。江左: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

永安宮[1]今爲夔州府學,其西爲試院[2]

夔州古人迹,變滅無復存。唯餘永安宮,今作黌序門[3]。荒階蝴蝶上,旁舍鳥雀喧。誰憐廣文冷,遑念天子尊[4]。托孤何灑落,千載留精魂。雖然猇亭蹶,遠過赤壁燔[5]。

【校注】

[1]永安宮:宮殿名。三國時劉備所建,故址在今重慶奉節縣城內。二二二年,蜀漢先主劉備伐吳,在猇亭戰敗後,駐軍白帝城(即今奉節城),建此宮,次年死于此。

[2]夔州:唐置夔州,州治在今重慶奉節縣。府學:古代官學之一種。由府一級設立。

[3]黌序:古代的學校。

[4]廣文:“廣文館”的簡稱。

[5]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枝城市境長江東岸。三國蜀劉備伐吳,駐軍于此,爲吳將陸遜所敗。猇:xiāo。蹶:jué,挫敗,失敗。燔:fán,焚燒。

八陣磧[1]

丞相作陣圖,纍石似綿葩[2]。舊聞七百年,不受江水齧。我來視蓋影,不復分行列。用兵貴神明,豈有一定訣。忠誠不可改,世故神其說。何須辨有無,正以勵賢傑。邇來盜賊起,蛇豕勢盤結[3]。江湖腥積屍,原野變流血。王師勞五載,此憤猶未雪。側聞侍郎軍,頗有古人法。舳艫近東下,氣已吞餘孽[4]。頓兵九江城,孤注待一決[5]。胡爲廣濟師,猿寉化如瞥[6]。成功固不遠,龍驤應心折[7]。何須八陣圖,樓船下三峽。

【校注】

[1]磧:qì,淺水中的沙石;沙石淺灘。

[2]丞相:指諸葛亮。

[3]蛇豕:長蛇封豕。比喻貪殘害人者。語出《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晉杜預注:“言吳貪害如蛇豕。”盤結:勾結,糾結。

[4]舳艫:船頭和船尾的並稱。多泛指前後首尾相接的船。

[5]九江:今江西九江市。孤注:謂把所有的錢併作一次賭注。比喻僅存的可資憑借的事物。

[6]濟師:軍隊渡水。寉:hè,同“鹤”。

[7]龍驤:指大船。晉龍驤將軍王浚爲伐吳曾造大船。

諸葛鹽井

鹽泉久已無,誰復翻鹽井。昔臭今則甘,此理更誰省。井在陣磧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