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有城四十二座,而人口上五十万的城市仅有三座,分别为八十万人口的都城洛城、六十万人口的武城西昌、以及人口五十五万的文城静康。
静康文城,坐落于西宫中西部一个低地内,有史书记载此处低地乃当年文曲星陨落轰成,故而给静康添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又因其多年来盛产状元,十年前西宫王曾亲自提笔送“文城”赋予静康,因此文城静康得以闻名天下。而城内也以读书为上品,读书风气十分之浓,整个城中多有朗朗读书声,少有刀剑习武声。
静康城中,一座残败的旧屋,旧屋面积不大。因屋前还种着两颗健硕的松柏,就更显得房屋细小。因其久经失修,屋顶的片瓦已经少了一半,房柱也有些许裂缝。而就在这么一座破败不堪的屋内却传来阵阵清亮的读书声,只见旧屋内端坐一名面目清秀,体型瘦弱的青年,青年双手拿着一本破旧掉页的《尚书》。
青年拿着《尚书》,大声朗读着:“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念完后,青年用手拄着头靠在一张十分老旧的文桌上双眼紧闭,似乎在思索些什么。默思片刻,青年突然睁开眼,似乎是想透了文中之意,喜笑颜开,拿着笔沾着墨水在一旁的白纸上写下了一行字,字体清秀,丝毫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
青年写完后,便把笔轻轻放好,然后起身小心翼翼的把那本残破的《尚书》放回不远处的书柜。犹如旧屋一般破烂的书柜内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可书籍大多都比较陈旧破损,青年放好《尚书》之后,便拿来干抹布轻轻擦拭着书柜上的书籍,青年擦拭着每一本书,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
静康文城内读书人太多,因此有大大小小九十一座学堂,而众多学堂中有一座学堂不得不说,那便是由前文城主聂境明开办的馨卷学院。馨卷学院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设施以及教师质量来说都是静康文城甚至整个西宫最为顶尖的。学院又分学堂十座,因其学习类别不同而分为儒、道、阴阳、法、墨、名、纵横、农、杂、小说,共计十座学堂。馨卷学院所教授知识的老师不仅仅在西宫甚至在整个华夏大地上都是很有名的人物,比如儒家学院就有前翰林院大学士田愈;以及西宫智囊团中书阁的前学士邱颂机等。在静康文城,甚至在整个西宫内都以能入馨卷学院读书而为荣,要知道在这十年来,馨卷学院就包揽了西宫全国考试三个状元中的两个,考取进士和秀才的人就数不胜数了。有人曾放言,在这静康文城内除了城主聂家之外,地位最高的就属于馨卷学院的学生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眼前的馨卷学生是否是下一位状元。由此可见馨卷学院在这静康文城的无上地位。
虽说馨卷学院的名声响当当,由学院出去的人才也是一抓一大把,可是你如果想进这馨卷学院也不是那么容易。
依据馨卷学院创始人聂境明定下的院规,要入这馨卷学院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近亲三代里必须有一位考取过功名的读书人。龙生龙凤生凤,如果你近亲三代都是粗野农夫,那么你读书能读好到哪里去?二是必须通过馨卷学院的入学考试,而这入学考试并不简单。据闻馨卷学院内的老师曾说过能考得过馨卷学院的入学考试,那么考秀才那边是轻而易举;三是年龄必须在十三岁到二十四岁之间,低于或超过年龄一概不收。拔苗助长之事馨卷学院做不来;那么自然一旦你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馨卷学院也同样不肯接受你。
馨卷学院,儒家学院内,朗朗书声不绝如缕,大儒士田寓正在领学生们诵读《论语》内的《公治长》一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田寓正在耐心的跟学生解释着这一句的含义。
而在馨卷学院不远处的市集内,同样一位青年也在诵读这句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青年手中拿着一本枯黄破旧的《论语》,身前则是许多字画,字画被摆放在一个小木桌上,整整齐齐。不时有人来欣赏青年身前摆放的字画,画虽一般,但字确实为大家之作,所写之字不但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结体遒劲,并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看字画的人甚至有想买下几幅回去挂着充当装饰,也能赏心悦目一番。便欲问青年字画价格,却发现青年只是埋头读书,丝毫不理。叫了几遍也不应,似乎与世隔绝一般,买字人只好摇头叹息离开。
青年人读书如痴,即使在哄闹的市集上也如在寂静的山林,拿着书纹丝不动,一坐便是一个上午。临到中午的时候,青年的肚子开始咕咕叫起来,青年终于放下了手中的书,摸了摸肚子微微一笑道:“又读过头了。”说完便从小木桌底下拿出一只小盒子,轻轻打开盒子,只见其放置着两个略带黄色的馒头,青年二话没说拿起一个馒头,大口咬了下去,馒头比较生硬难以下咽。与青年不远处的馒头店那爽口甜美的馒头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青年却丝毫没有在意这馒头的味道,只是一手拿着馒头大口吃着,另一只手翻开放置于桌上的书双眼不断扫视。
吃完馒头,青年盖好盖子把盒子放回小木桌底下,站起来活动了下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