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65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章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6)(2 / 2)

会,才全面统一了工厂内迁的领导权。虽然它的成立已因上海沦陷而对上海工厂迁移起不到应有作用,但它成立后即刻派员前往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山东等地指导工厂拆迁,为抢运当地物资起到了一定作用。

国民政府曾不断更换、增设机构,以尽可能地改变这种状态。但因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仓促的、被动的,故其作用大大地打了折扣。

国民政府未能及早确定工厂内迁目的地,也致使内迁工厂蒙受了巨大损失。1938年初,迁至武汉的工厂相继复工。但随着形势危急,国民政府被迫下令再次拆迁。惊慌中,迁至武汉以及武汉的工厂分成三路:一路向南,迁往湘南、湘西和桂林;一路向北,迁往陕西;更多的厂矿则向西,迁往四川。迁往四川的工厂、人员以宜昌为集散地,经川江入川。川江航道水急滩多,时逢枯水期,因此大批的物资、无数的人员被滞留。当时在宜昌候渡者每日逾千人,工矿物资堆积江岸绵延数里。地面日军步步进逼,空中日机昼夜轰炸,形势异常危急。在这次内迁中,许多人员死亡,大批的物资损失,数量之大,实无法估量。仅参与抢运内迁人员、物资的民生公司就有116人献出了生命,16艘轮船被日机炸沉。

武汉、广州沦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与正面战场战事相对沉寂的同时,自全面抗战开始以来波澜迭起的工厂内迁的洪流,也逐渐平静下来。到1940年,内迁工厂“除小部分因在迁移旅途中失事,机件损失,无法复工外,有70%以上的厂矿都已完毕了他的行程,在新地建厂复工”,工厂内迁至此基本完成,但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数年中,随着战事的进一步扩大,仍有部分地区的一些工厂先后内迁。

工厂内迁不仅拉开了建设大后方战时工业体系的序幕,而且为之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它是蒋介石统帅部设计的全面抗战方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