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大传(上册)> 第24章 北伐和清党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北伐和清党 (2)(1 / 3)

蒋介石分别收到胡宗铎和唐生智、李宗仁的报告,对两线作战的主张不以为然。8月2日,蒋介石率总司令部第二组成员一行抵达湘南良田,唐生智的特派代表林薰南专程前来迎接,并递交了唐生智、李宗仁起草的第二期作战意见书。

8月5口晚,在栖凤渡神农殿,蒋介石召集随行高级官员会议,商议第二期作战计划,重点是讨论唐生智、李宗仁起草的第二期作战意见书。

但,蒋介石支持了胡宗铎的提案,并初步商定:以第一、四、六、七、八等5个军为主攻,在洞庭湖以东攻击前进。以第九、第十军为助攻,在洞庭湖以西协同前进,会攻武汉。第二、第三两军集中醴陵附近监视江西,并策应主力作战。在郴州会议的第二天,蒋介石即电催王天培、彭汉章部迅速赶往津市、澧县,与前线部队取得联系,配合行动。为了亲自督战,蒋介石于8月9日乘炮舰抵衡阳,12日,又率总部重要人员乘小轮抵长沙。

蒋抵长沙的当晚,便在旧藩台衙门召开了军事会议。总司令蒋介石、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第八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等出席了会议。对于如何进行第二期北伐,实际上存在着三种意见:唐生智、李宗仁主张鄂赣不分先后,同时进攻;朱培德提出先用重兵击破敌军主力,再以相当兵力直趋武汉,移转主力大举入赣,即在克复武汉以前,破敌主力,转兵江西;胡宗铎、加伦、蒋介石等主张先鄂后赣,在夺取武汉以前,暂时监视江西,避免两线作战。

会议最终决定依出师前制定的先肃清湖南、会师武汉与国民军联合,进而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国的总方略,先以主力攻略武汉,对江西则暂取守势。

根据上述作战方针,蒋介石对第二期北伐作了详细部署,决定分兵三路。四、七、八军组成中央军,由前敌总指挥唐生智兼任中央军总指挥,以武汉至武胜关为作战目标,其中四、七军为右纵队,由李宗仁指挥,八军为左纵队,由唐生智指挥,二军、三军、独立第一师、第五军第四十六团组成右翼军,由朱培德任总指挥,以南昌至九江为作战目标,目前暂取守势,待赣敌来攻,即转为攻势。九、十两军组成左翼军,由袁祖铭指挥,以荆沙至襄阳为作战目标。航空队参加正面战场作战,一、六军在前方部队和炮兵团为总预备队。

中央军各部进入指定地点后,于8月18日发起了总攻。

当北伐军在湘江两岸发起进攻,突破敌军涟水、渌水防线直下长沙之际,吴佩孚正坐镇长辛店,指挥直奉联军与国民军在南口展开大战.不愿即刻南下。吴佩孚还致电孙传芳,促他从赣西出兵长沙,以分北伐军正面进攻之势,被孙拒绝。

北伐军遵令集结重兵于平江、泪罗、岳州、澧州、安乡一带,以汨罗江为第一道防线。因此,夺取平江就成了中央军右纵队第四军的作战任务和目标。中路独立团和三十六团士兵勇往直前与敌殊死拼杀,经过一天的激战,取得胜利。

平江的攻克,使革命军得以从湘鄂边界山地经由通城、崇阳,进入湖北境内,截敌后路,从而为正面的左纵队进攻武长铁路敌人,攻取岳阳,消灭敌军于黄盖湖以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北伐军第四军发动平江战役的同时,第七、第八两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亦强渡汨罗江.分途攻击敌军。

右纵队第七军在李宗仁率领下,兵分两路攻击前进。与此同时,右纵队第八军,19日,已开始渡过汨罗江的艰苦征程。

紧接着,第八军兵分三路继续前进,成包抄之势,将敌军围困起来,一举予以消灭。

直到此时,国民革命军第四、七、八各军,自8月19日强渡汨罗江之后,奋勇攻击江北之敌。连续作战,将敌各个击溃,前锋直逼湘鄂边境,汨罗江防线被摧毁,北敌不得不向岳州、五里牌、羊楼司、通城收缩。

岳州为湘北重镇和两湖门户,地处江湖交会点和水陆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汨罗江防线崩溃以后,岳州岌岌可危,无险可守。

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担任攻取岳州的任务,8月21日,开始进攻。第八军连续三次冲锋,攻破其防御阵地,吴军向岳阳、云溪撤退,第八军各部乘胜向岳州推进。

叶开鑫、宋大霈部溃退岳州后,见大势已去,决定撤向湖北,但鄂军不让湘军乘火车人鄂。叶部湘军两千余人愤而倒戈,向第八军投诚。22日下午,第八军顺利占领岳州。

为清除通往武昌的障碍,截断吴军北逃的退路,第四军集中力量于8月22日攻占了鄂南战略要地通城。

北伐军自8月19日发动总攻到22日占领岳州。在短短的4天里,就摧毁了敌军精心构筑的汨罗江防线,取得这次会战的完全胜利,从而使湖南成为北伐军的可靠后方,为打倒军阀吴佩孚、夺取武汉和开辟江西战场奠定了基础。蒋介石闻讯大悦,电报嘉奖,以资鼓励。

3.平定湖北

北伐军取得汨罗江大捷后,把北伐的战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