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驾到,赶紧一个立正,双手把那把漂亮的军刀奉送给蒋介石。蒋介石一见到这把精巧的军刀,很是欣喜,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接,忽听侧面一声狂叫,那个商团小头目挣脱了学生兵的束缚,一个箭步冲到蒋介石的马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陈赓手中的刀鞘里抽出军刀,向蒋介石砍去。
就在这千匀一发之时,陈赓一把抓住那个小头目握刀的手腕,一个扫郎腿将他放倒在地,小头目束手就擒。这时,蒋介石的战马也受了惊,腾空而起,一下子将蒋介石掀翻在地。蒋介石一身冷汗,爬了起来,掸了掸白手套和黑大氅,惊魂稍定,望了望搭救自己性命的陈赓,眼中满是感激。
当时黄埔学生中广为流传着关于“黄埔三杰”的佳话:“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在蒋介石心目中,蒋先云是奇才,贺衷寒是辩才,而陈赓必定是个将才。
10月16日,商团副团长陈恭受到黄埔军校,正式向蒋介石乞和。广州政府允其所请,并下令通缉陈廉伯等9人,事变于是平息。
平定商团叛乱是“黄埔军校初试啼声的革命军所面临的第一次考验”。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过程中,得到了真枪实弹的磨炼,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实际初步联系起来。对于蒋介石来说,这样一个经历同样是一种考验和磨炼,不仅仅是对自己个人实际能力的再度验证和提高,同时也是他在黄埔师生心目中形象和威信的再确立。
2.攻克淡水和棉湖之战
广东革命政府平定商团叛乱之后,形势有所好转,但整个广东的局势并不稳定,革命根基并不巩固。当时,广州大元帅府所管辖的地区只占整个广东省的1/3,即从西江至珠江三角洲和粤汉铁路从广州到韶关的一段,范围不大,势力有限。
陈炯明叛变之后,虽然讨贼军几度征讨,也给叛军沉重打击,但是并没有将其消灭干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你攻我收,胜负未定。陈炯明甚至把自己人马盘踞在东江一带,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且不间断地向革命军队发起骚扰和干涉,对广东革命政府形成严重威胁。
广州革命政府决定分兵三路东征陈炯明: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学生军和粤军第二师张民达、第七旅许济部等为右路,攻淡水;桂军刘震寰部为中路,攻惠州;滇军杨希闵部为左路,攻沙源。
左、中两路的首领杨希闵、刘震寰与陈炯明暗中勾结,按兵不动。只有许崇智、蒋介石率领的右路军积极主动作战,总兵力约1万余人。蒋介石统领的军校教导团和学生队共三千多人,是东征军的骨干力量。
2月1日,革命军各部按预定计划出发,第一次东征开始。部队首先肃清广(州)九(龙)路一线敌人。2月1日,粤军张民达师和许济旅从广州燕塘出发,沿广九路向石龙前进,第三天抵石滩。黄埔军校教导团根据蒋介石1月31日的命令从黄埔岛出发,水陆并进,向虎门、东莞集中,于3日到达太平圩。蒋介石闻得此讯后,在虎门校本部下达了攻击东莞的命令。
2月5日,东征军占领东莞。当天夜里,蒋介石在东莞下达了追击敌军的命令。2月6日,东莞商务分会召开欢迎大会,蒋介石、周恩来、茅廷桢等应邀出席,并作了热情高涨的讲话,之后,蒋介石所属各部队依令行动,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向蒋介石做了报告。根据何应钦的报告,蒋介石于2月8日又在常平车站下达了命令。
2月9日、10日,蒋介石又先后下达有关作战命令。以黄埔校军为主要力量的东征军,英勇善战,势不可挡。至2月11日,广九路沿线地区全部掌握在东征联军手中,陈炯明部退至淡水一带。
广九路战斗告一段落后,东征军左翼部队遂向淡水疾进。2月13日,蒋介石所辖教导第一、第二两团由龙冈墟向淡水城南进击,粤军第二旅由约圩向淡水东北进击,粤军第二师由新围向淡水西北进击。三路军齐进,合围淡水城。蒋介石在平湖车站下达新的作战命令。
淡水距惠州35公里,城墙既高又厚,城壕既深又宽,易守难攻。陈军熊略率部约四千人据城而守,洪兆麟从惠州移兵来援,企图利用淡水城,阻挡东征军进攻。东征军决定由张民达师攻城之北面,许济旅攻城之东北面,教导团任主力,攻场面之东南面,并决定在惠州援军到达之前,攻下淡水城。
2月14日晚,教导团组织奋勇队,挑选营、连党代表和士兵100多名,担负攻城任务。15日拂晓,攻城开始。早6时,炮兵集中于南门阵地,首先发射,继之奋勇队携带竹梯分向东南西三城门同时进攻,其他部队在原阵地猛烈射击,以掩护其前进。此时枪炮声、冲锋声乱成一片,子弹密集如雨,大有倾山倒海之势。
先攻入城内的,是教导第一团。第二团和粤军各部,也随后从各个城门,乘势而入。不到两个小时,淡水城就被东征军占领了。
淡水攻克后,蒋介石立即将战况电告孙中山。对此,当时汪精卫和胡汉民分别代孙中山复电蒋介石,对他表示赞赏。2月16日淡水城在革命军戒备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