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43章 偏头痛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3章 偏头痛 (2)(1 / 3)

3.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气血亏虚夹瘀之头痛。

4.全天麻胶囊每次2~3粒,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肝阳上亢、肝肾亏虚型之头痛。

5.杞菊地黄丸每次6~8g,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阴虚型之头痛。

6.正脑灵每次5片,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瘀血阻络之头痛。

7.当归素片每次100mg,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阻络之头痛。

8.当归素粉针剂100mg溶于5%GS 500ml静滴,每日1次,10~1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气血亏虚、瘀血阻络之头痛。

9.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加入5%GS 500ml静滴,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瘀血阻络型之头痛。

(外用药治疗)

1.川芎、白芷各10g,细辛3g,共研细粉。储瓶中备用。头痛时可用湿棉球蘸药粉塞入头痛一侧鼻孔或两侧鼻孔交替使用。

2.晚蚕沙500g炒热,加白酒100ml,布包熨引痛处;或食盐500g,小茴香120g同炒热,布包熨引痛处,20~30分钟/次,每日2次。

3.川芎、白芷各15g,共研细末,和大葱共捣为泥。做饼敷患侧太阳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4.细辛、高良姜、羌活、川芎各10g,白芷20g,共研细末,储瓶备用。左侧痛,用手指沾少许药末入右鼻孔内;右侧痛入左鼻孔。

5.硫黄5~10g,炒花椒2~3g,共研细末,装入碗内,加面粉适量,用凉开水搅拌为丸备用。使用时将药丸塞入鼻孔内。左侧痛塞右鼻孔,右侧痛塞左鼻孔。

6.川芎12g,延胡索、白芷各10g,细辛5g,冰片2g,共研细末,储瓶备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包少许药末塞入鼻孔内。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

(1)肝阳上亢。取穴:太冲、太阳、风池、阳辅、中封、头维。操作:太冲、阳辅、中封施提插捻转泻法,余穴捻转泻法。

(2)痰湿中阻。取穴:丰隆、太阳、上星透百会、阴陵泉、中脘、头维。操作:上星平刺2.5~3寸透向百会,捻转泻法,头维透向率谷,捻转泻法,中脘呼吸泻法,余穴捻转提插泻法。

(3)肾精虚损。取穴:风池、完骨、天柱、肾俞、命门、太溪。操作:诸穴均施捻转补法,风池、完骨、天柱每穴施术1分钟。

(4)气滞血瘀。取穴:风池、血海、率谷、三阴交、阿是穴、太冲,太阳刺络拔罐。操作:太冲、血海、三阴交提插捻转泻法,余用捻转泻法,太阳常规消毒后用闪火法拔罐。

(5)血虚头痛。取穴:上星、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头痛而晕加百会,血虚内热加内关、太冲。操作:施以补法,可加灸法。

2.穴位注射取穴:风池、天柱、阿是穴。操作:触找圆形结节,用3%~5%川芎注射液,或3%~5%防风注射液,刺2~5分,每穴注入0.5~1ml,每日治疗1次。

3.电针取两对穴:风池与阿是穴,太阳与阿是穴。操作:任选1对穴,采用泻法,用2~3V弱感应电流,通电3~5秒,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4.耳针取穴:①额、枕、神门、皮质下。②耳背上1/3处第一条血管。操作:轻症头痛,取毫针刺或药子压法。重症头痛在后耳背部消毒,左手固定血管,右手以锐刀横断血管,出血40~50滴,切口长0.1~0.2cm,深达软骨膜;而后用敷料加压包扎,胶布固定即可。

5.头针取穴:前头痛,对侧感觉区下2/5;后头痛,对侧感觉区上1/5;配运动区,足运感区。操作:用30号毫针平刺后每穴捻转1分钟。

6.灸法取穴:太阳、风池、百会、率谷、印堂、行间、天柱、外关。操作:用艾灸行雀啄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5~10分钟,每日灸1~2次。

(按摩)

1.按摩百会穴:两手大拇指,按住百会穴附近,前后左右按摩22次;按摩双侧太阳穴:两手大拇指,前后左右按摩22次。

2.以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五指推拿法,从头顶拿到风池。再改用三指拿法,沿足太阳膀胱经拿到大椎两侧,往返4~5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名医临证经验)

1.程门雪滋阴止痛汤治水不济火,肝阳上亢型偏头痛。

方药组成:大生地黄12g,天、麦冬各9g,细石斛9g,珍珠母(先煎)18g,煅龙齿(先煎)12g,辰茯神9g,炒枣仁9g,夜交藤12g,夜合花6g,炒杭菊9g,嫩钩藤(后下)9g,炒牡丹皮4.5g。

功效:滋水济火,平肝潜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