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30章 面神经炎 (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章 面神经炎 (2)(1 / 3)

4.耳针主穴:肝、肺、大肠、口、眼、面颊区。配穴:风寒袭表型加神门、下屏尖;肝胆湿热型加胆、三焦;气滞血瘀型加心、皮质下;肝肾亏损型加肾、内分泌。先用HBEDT型袖珍穴位诊断治疗仪(石家庄医疗器械厂产)在耳穴上寻找敏感点后,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取穴。以75%乙醇棉球消毒,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0.25×13mm(32号×5分)长度芒针快速进针,待局部产生红、热、胀、麻感即留针30分钟,每次视病情选6~8个穴位,隔10分钟捻针1次,每日针刺1耳,两耳交替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

5.头针主穴:百会,头部运动区下点(对侧,相当于面部在大脑皮质的投影区);配穴:神庭,迎香,下关(对侧),率谷(对侧),合谷(对侧);或者取穴面瘫对侧的运动区下2\/5。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沿头皮向斜下方刺入,边快速捻转边嘱患者尽可能转向患侧面部;或者头针:取双侧顶骨前线的下2/5段、双侧颞前线。透穴: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太阳透下关、四白透迎香,均取患侧。每日 1次,12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1疗程。

6.灸法取穴以面部为主,在穴位附近以点燃的艾条熏灸,至皮肤红润为度。如此每日各灸1次,15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下1疗程。

(按摩)

1.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g,防风9g,紫苏叶9g)浸湿毛巾热敷。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2.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螺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3.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螺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香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cm)。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5.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际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5cm),往返50次。

治疗时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风吹,忌冷水洗脸,不食刺激性食物。每日按摩1~2次,对治愈面瘫大有裨益。

(名医临证经验)

1.黎凯顺风匀气散治正虚外感型面瘫。

方药组成:白术20g,天麻10g,沉香15g,白芷15g,青皮10g,炙甘草15g,紫苏10g,木瓜10g,西洋参15g,乌药10g。

功效:疏风行气,通经活络。

主治:僻不遂,证属气虚外感。症见面肌瘫痪,闭眼不全,口角流涎,少气懒言,苔薄白,脉虚弦。

方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偏枯僻,或左或右,盖血脉不周,而气不匀。天麻、紫苏、白芷,以疏风气;乌药、青皮、沉香,以行滞气;西洋参、白术、炙甘草,以补正气。疏之行之补之,而气匀矣,气匀则风顺;用木瓜者,能于土中泻木,调荣卫而伸筋也。有痰者加白芥子;大便实硬者加酒大黄。

2.苗后清血府逐瘀汤治瘀阻脉络型面瘫。

方药组成:桃仁9g,红花9g,生地黄12g,赤芍9g,川芎12g,柴胡12g,枳壳9g,桔梗9g,防风 9g,僵蚕9g,土鳖虫9g,柴胡9g,甘草6g。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阻脉络型面瘫。症见病侧不能作皱纹、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撅嘴等动作,伴面部刺痛,痛处不移,舌暗,苔白,脉涩。

方解: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而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有痰者加白术、苍术;大便实硬者加大黄。

3.黄美珍四物汤加味治血瘀络阻型面瘫。

方药组成: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2g,白僵蚕10g,白附子6g。头晕甚加天麻10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10g。

功效:养血活血,行气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证属血瘀络阻型。

方解: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血行风自灭。有痰者加白术、白芥子;大便实硬者加酒大黄;有瘀者加桃仁、红花。

4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