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129章 面神经炎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面神经炎 (1)(2 / 3)

地黄15g,白芍9g;兼阴液不足加沙参15g,麦冬9g。

(单方验方治疗)

1.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g,每次1丸,每日3次,口含服。适用于风邪伤络之面神经炎。

2.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6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郁久化热之面神经炎。

3.二麻散。天麻、升麻各15g,当归28g,细辛5g。共研细末,每次3g,每日3次,分7日服完,为1个疗程。该方功能息风通络,适用于风痰阻络之面神经炎。

4.马钱子500g,白蜜适量。将马钱子加水3 600ml,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容器中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处面部,厚约0.2cm(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天发生奇痒,6~8天出现皮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先兆,即可停药。

5.防风30g,蜈蚣2条。蜈蚣研细末,防风煎汤送服,每日1剂,儿童酌减,晚饭后服。适用于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

6.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1周左右可见效。

7.巴豆3~5粒,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ml,炖热外用。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具有温经、祛痰、通络之功效。

8.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6g,黄酒送下。

(中成药治疗)

1.太极通天液。每次10ml,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板蓝根冲剂。每次6~9g,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5.益脑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6.七叶神安片。每次2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7.川芎嗪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血瘀、风寒袭络型。

8.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9.葛根素注射液。0.4g葛根素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者。

10.β七叶皂苷钠。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面神经炎。

11.刺五加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12.牵正散5g,每日3次;或者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13.面瘫丸、正斜丸或者消风活络丸,每次2丸,每日3次,适用于痰瘀阻络型。

(外用药治疗)

1.马钱子外敷法。取马钱子、白芷、冰片药量为10∶10∶1,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2g,撒于直径约2cm的伤湿止痛膏上,贴于患侧下关穴,4天更换1次,一般治疗3~4次即愈。

2.白芷、白僵蚕、草乌各5g,鲜生姜100g。先将白芷、白僵蚕、草乌研成末,生姜取汁,再将药物与姜汁调成膏状,涂抹于直径约7cm的伤湿止痛膏上,贴于患侧面部,3天换药1次,痊愈为止。

3.穴位划痕敷药法。取白花蛇15g,白胡椒10g,麝香2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主穴取下关、地仓、颊车;配穴取丝竹空、迎香、大迎、翳风。均为患侧取穴,每次5~6穴,每5天1次。划痕敷药:在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刀片在穴位皮肤上快速划一“十”字形或“廿”字形小口,每划长2~3mm,以划破表皮不出血为度。然后将上药撒在约2cm见方的伤湿止痛膏上,贴敷于划痕上,一般3~7次痊愈。

4.取白芥子100g,捣碎,加适量白开水调匀,平摊在纱布上,待药温度接近于体温时,将药敷于患面颊部,用绷带固定,然后注意保温,2小时后取下,切不可超过时间。只用药1次。

5.草乌3g,樟脑粉1g,粳米50g。先将草乌研成粉,粳米蒸熟捣烂成饼状,视面瘫面积定饼的大小,将草乌粉与樟脑粉匀摊于熟粳米饼上,贴于患侧面部,外盖塑料纸,2天更换1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