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病。多以单个趾跖关节,猝然红肿热剧痛,逐渐加剧,昼轻夜重,反复发作。伴发热、头痛。多见于中年男性(40岁左右),可有痛风家族史,因进高嘌呤食物、饮酒、劳累及外感风寒等诱发。初起以第一趾跖单关节发病为多见,继以足、踝、跟等其他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积液。反复发作后,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现代诊断技术如高尿酸血症、关节液抽刺检查、X线、CT等在临床广泛应用,使痛风的诊断治疗步入新台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痛风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四个阶段。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白虎历节风”、“痛风”、“脚气”、“水肿”“石淋”等范畴。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高蛋白饮食或高嘌呤食物)或嗜酒伤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湿,湿性重浊,性善下行,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则发为痛风。
2.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瘀内聚,也发为痛风。临床上常见因精神紧张、脑力劳动过度诱发痛风发作。
3.外邪侵袭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经络关节,与内伏之痰湿瘀相合,诱发痛风。寒、湿皆为阴邪,其性凝滞,凝滞之邪善于闭阻,致气血运行更为不畅,故疼痛较剧,遇寒诱发,且多发于夜间。
4.先天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与脾肾关系密切。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分清别浊与传输功能失职,痰湿生成过多(血中尿酸生成过多),可发为痛风;肾的气化作用失常,开合不利,则水湿内停,痰湿积聚过多(血中尿酸排泄障碍),也可发为痛风。
痛风既有脾肾亏虚之本虚,又有湿热痰瘀内结之标实,久之脾虚失运,不能化水,水湿不得下行而泛于肌肤,形成水肿;也可因肾的气化失常,关门开合不利,引起水液代谢的障碍而发生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水肿日久,浊毒不得外泄,进一步损伤脾肾。脾肾气化无权,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导致尿毒内攻而出现呕吐清水,不思饮食,烦躁不安,甚则神志不清,此属“关格”。
综上所述,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复因劳累、外感寒湿、嗜食肥甘、饮酒等而诱发。病理因素有湿、痰、瘀、虚。
(诊断要点)参照美国风湿协会(ACR)1997年制定的标准:关节液中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或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痛风石中含尿酸盐结晶可明确诊断。
具备以下12项(临床、实验室、X线表现)中的6项亦可确诊:
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
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可见关节红肿。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
7.单侧跗骨关节受累。
8.可疑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
11.无骨侵蚀的骨皮下囊肿(X线证实)。
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辨证施治)本病临床多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无症状期、间歇期及慢性关节炎期以本虚为主,缓则治其本,以扶正为主,健脾补肾。
1.湿热蕴结证
主症:发热口渴,头重如裹,心悸心烦,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得凉则减,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络散结。
方药:三妙散合宣痹汤加减。金银花30g,连翘、薏苡仁各15g,白术25g,泽泻10g,牡丹皮15g,黄柏10g,生地黄、防风各15g,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各 30g,木通 10g,萆薢15g,土茯苓35g,车前子10g。
加减:病及上肢加桂枝15g;病及下肢加牛膝15g;恶寒发热加麻黄10g,桂枝6g;便秘加桃仁15g,大黄10g。本方清热解毒,健脾燥湿,通经活络,化浊止痛。具有促进尿酸盐排泄功效。
2.瘀热阻滞证
主症:关节痛如针刺刀割,固定不移,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皮色紫暗,病变处可触及“块瘰”(痛风石)。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涩或沉涩。
治法:化瘀散热,泄浊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30g,川芎、红花各15g,桃仁、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