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效。
2.刘渡舟柴平汤治疗胆胃同病。
方药组成:柴胡14g,黄芩6g,党参10g,半夏16g,炙甘草10g,苍术12g,厚朴16g,陈皮12g,生姜15g,大枣5枚。
功效:利胆解郁,平胃化湿。
主治:胆囊炎。症见两胁胀满,纳食不香,上脘痞满,口苦而黏,苔白腻而厚,脉弦。
方解:此乃少阳胆气不疏,复因饮食伤胃,胃气不降,湿邪内停,胆胃同病。临床辨证要点为胁胀脘痞、恶心口苦、苔腻、脉弦。柴平汤以平胃散化湿消食,以小柴胡汤疏利枢机,并能清热,二方合用,胃中湿化食消而脾胃升降复常,枢机开阖得畅则气机出入有序。
3.刘渡舟变通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柴胡18g,大黄9g,白芍9g,枳实9g,黄芩9g,半夏9g,郁金9g,生姜12g。
功效: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流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疏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除逆止呕;大黄、枳实泻府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4.顾伯华变通一贯煎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生地黄12g,何首乌9g,枸杞子9g,茵陈12g,虎杖12g,生大黄(后下)6~9g,生山楂12g,鸡内金(研粉分吞)3g,麦芽12g,玫瑰花3g,佛手6g,绿萼梅6g。
功效: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以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苦,脉弦细为特征。
方解:方中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鸡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共为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剂。
5.俞慎初加味五金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川郁金10g,玉米须15g。
功效: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方解:方中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6.魏长春金钱开郁汤治疗慢性胆囊炎。
方药组成:金钱草30g,柴胡9g,枳实9g,白芍9g,炙甘草3g,郁金9g,乌贼骨9g,浙贝母9g。
功效: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方解:本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污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缓中;郁金解郁止痛;浙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金钱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利胆之功,并能促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内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综合全方,具有利胆、消炎、排石之功。若兼脘痛者,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明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墨旱莲;若兼瘀血者,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7.盛国荣疏肝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香附10g,郁金10g,枳壳6g,赤芍15g,枇杷叶10g,藕节15g,川芎9g,百合15g。
功效:疏肝理气,行气活血。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等。证属肝气郁结,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方解:方中主以香附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枇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疏肝理气,使气行血供,源洁流清。
8.任继学利胆解郁汤治疗胆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