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第59章 肠易激综合征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章 肠易激综合征 (1)(1 / 2)

目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症候群为主要特征,常呈慢性间歇发作,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过去常用结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黏液性结肠炎等命名,近年来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虽然十分常见,由于过去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尚未有精确发病率的报道。西方国家在普通人群中进行问卷调查,有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者占20%~30%,我国北京报道一组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约有50%的初始发病年龄为25~35岁,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为1∶2~5。

按照最新罗马Ⅲ标准,本病分为四型。①便秘型:超过25%的块状、质地坚硬的粪便,小于25%的糊状、水样便;②腹泻型:超过25%的糊状、水样便,小于25%的块状、质地坚硬的粪便;③混合型:块状、质地坚硬的粪便,糊状、水样便均大于25%;④未分型: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临床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其病机主要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同时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密切相关。

1.肝气郁结肝主疏泄,郁怒忧愁过度,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甚则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腹痛。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可见泄泻。

2.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若因各种原因致脾胃虚弱,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反为“湿”与“滞”,于是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泄泻乃作。

3.湿热蕴结湿邪蕴结肠道,故见黏液便。如嗜食肥腻辛辣之物,胃肠积热,伤津化燥,肠失濡润,腑行不畅易出现便秘,或气虚阳虚,肠道通降无力而便秘;肝脾不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故腹泻与便秘交替。

4.肾阳虚衰肾阳虚衰,肾之阳气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若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此外,气运不调,生湿,生热,生痰,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

综上所述,本病病初在脾、肝,病久则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脏腑失于温养,以致病情迁延难愈。总之,本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同时可涉及湿、热等多种病理因素。临床上虚证、实证、虚实并存均可见,以虚证居多。

(诊断要点)按照2006年美国消化疾病周会议上公布的最新罗马Ⅲ诊断标准如下: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未分型共四型。

(辨证施治)本病早期多属肝郁脾虚;若夹寒、夹热、夹痰可形成肝脾不调,寒热夹杂;后期累及肾,可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致气滞血瘀等证候。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兼以健脾温肾。

1.肝胃气滞证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可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或兼胁痛,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加减。沉香(后下)9g,木香(后下)12g,槟榔12g,乌药12g,枳实15g,大黄6g,郁金12g,厚朴9g。

加减:若气滞甚者可加厚朴10g,香附15g,柴胡10g以助理气之功;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芩10g,栀子10g,龙胆草15g清肝泻火;若气逆呕吐者,可加半夏10g,旋覆花15g,代赭石30g;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5g,柴胡12g,合欢皮15g疏肝解郁;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2g之类活血化瘀。

2.肝气乘脾证

主症:腹痛、腹泻常因情志变化诱发,泻后痛减,痛区多在少腹部,胸胁痞闷,胁痛肠鸣,嗳气,矢气频作,伤感叹息,易怒,纳谷欠佳,苔薄,脉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