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浆或血清中脂类的总称,主要有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磷脂、游离脂肪酸等。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含量的异常增高。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物质,必须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成为水溶性的脂蛋白,所以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从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①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②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与TG水平均增高。③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水平减低。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饮食疗法,以低脂、低糖食物为主,无效时可适当加用一些降脂药物。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证”、“瘀证”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形成痰湿为患。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其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
1.饮食失当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2.喜静少动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3.情志刺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4.年老体衰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亦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5.体质禀赋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膏脂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膏,溶入血中,血脂升高。
6.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症积等证不愈消渴证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消谷,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贮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癥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敷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
(诊断要点)诊断主要靠血液生化检查。有关疾病、家族史、个人史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可供参考。
1.主要表现肥胖、冠心病等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参考价值。并要注意“三史”即家族史、个人生活史和病史。注意家族成员,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无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其有关的疾病患者。个人生活史中应着重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和嗜好,如吸烟、饮酒等。
2.体征如典型的老年环(尤其是在40岁以前出现者)、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以血脂测定为主。空腹血清测定TC和TG,TC含量超过5.2mmol\/L,TG含量超过2.3mmol\/L,而且连续测定两次都高于上述水平者,即诊断为血脂异常。
(辨证施治)血脂异常从中医证候角度看,属本虚标实的病证。本为脾、胃、心、肝之虚损,标为痰浊、瘀血。治疗本证,应根据具体病人的不同主症,加以分型治疗。本节选取其中六种最基本的证型,加以介绍。
1.湿热内蕴证
主症:头重身倦,心胸烦闷,头昏,腹胀纳呆,口干口苦,口臭,便溏秽臭,小便黄浊,肌肤、眼睑常有痰核,色橙黄,舌质偏红,苔黄浊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行气消滞。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蒿18g,大黄3g,栀子10g,虎杖12g,荷叶12g,山楂15g,泽泻 15g,藿香12g,甘草6g。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大黄、虎杖可适当加量,并加枳实12g,决明子15g以加强通便之力;寐差者,加黄连10g,淡竹叶9g以清心泄热;症见胁痛,目赤,口干,脉弦数者,加龙胆草10g,柴胡9g,夏枯草15g以清泄肝胆之火;肌肤眼睑有橙色痰核者,加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以化痰消脂;饮酒成癖者,加葛花9g解酒;心下痞,加黄连6g,法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