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为风心病,是风湿热后遗留的,以心脏瓣膜损害为主的心脏病。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常导致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出现心脏杂音、心脏增大和心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以心悸、气喘、浮肿等为主要症状。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随着我国风湿热发病率的下降,新病例有所减少,病人的高发年龄继续向后移,其中2/3为女性。
风湿性心瓣膜病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内虚,复因风、寒、湿、热、毒邪反复侵袭机体,由关节肌肉到血脉经络直至心脏受累。《素问·痹论》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1.痹症诸邪,内舍于心正气内虚,风、寒、湿、热、毒诸邪乘虚侵入,内舍于心,邪闭诸经,则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心痹既成,复感于邪,心受邪而不能主脉,导致一系列心虚证及由心虚而出现痰饮瘀血病变。
2.心气阳虚,波及五脏外邪反复内舍于心,轻者损伤心气,气虚不能运血,心神失养,宗气内损,可见心悸、自汗、疲倦、四肢乏力、短气等症状。每于活动后加剧。气虚日久,继则内损心阳,血脉失却温通,瘀滞凝固,则面苍,怔忡,神疲,自汗,畏寒肢冷,气促,眩晕甚则晕厥,脉虚数或结代,颈脉显露而动疾,虚里搏动应衣;心病及脾,心脾阳虚,则食欲不振,腹胀而有便溏;心病及肺,肺失治节之令,不能助心行脉,肺络瘀滞,失于宣肃之气,则气促,咳唾,咯血,遇劳尤甚;心病及肝,肝气不舒,则胸胁满痛,心肝血瘀,则肝区癥积、压痛,肝络瘀甚,胆汁外溢则黄疸;心病及肾,肾不纳气则气喘倚息,三焦气化无能,则尿少、下肢水肿,甚则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心肾虚极,阳脱于外,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识昏蒙,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直至阴阳离绝。
3.痰饮瘀血,邪正相涉心气阳虚,运血无力,是血瘀的主因,还有肺络瘀滞,肝脉不畅,肾阳虚以致心脉失于温煦而凝滞,以及外邪侵入营血等均可导致血瘀形成。症见颧红唇绀,舌质暗,脉结、促、代、涩。瘀于肺则咯血;瘀于肝则见肝大、黄疸;瘀于脑络则中风。病久可见肌肤甲错。
心病波及肺、脾、肾,则三焦气化失常,气不化津而化液,因而形成水肿、水饮、痰浊,症见下垂性水肿,甚则胸腔积液、腹水,水饮上凌心肺,则咳唾清稀泡沫痰涎,甚则端坐倚息,眩冒等。
瘀、痰、水、饮皆内生之邪,各邪之间互为因果,形成瘀痰水饮相互促生的复杂局面,并因内生之邪反侮脏器,从而加重脏器功能衰竭。
总之,风心病由于正气内虚,反复感邪,由痹证风寒湿热之邪内舍于心,久则心气阳虚,心不主脉,出现一系列血脉运行障碍,继则波及五脏。在血供障碍基础上又出现气化失常,并内生瘀痰水饮诸邪,进一步阻滞气机、阴阳升降、气血运行,并反侮脏器,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形成以悸、喘、肿、瘀为临床特征的顽疾。
(诊断要点)风湿性心瓣膜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史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1.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咯血,咳嗽,左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左心房压迫食管,心慌等。
2.体征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外,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脏浊音界扩大,心腰消失;心尖区舒张期杂音;右侧心力衰竭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垂性凹陷性水肿、发绀等。
3.辅助检查①心电图检查:典型改变为左心房大,电轴右偏及右心室肥大。晚期常有心房颤动;②X线检查:典型改变为左心房大,右心室大;③超声心动图检查:EF斜率下降,“城垛样改变”;左房室瓣叶增厚、畸形和钙化、狭窄或关闭不全。
4.病史中青年或有风湿热病史。
(辨证施治)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气短,心跳剧烈,胸闷,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党参20g,茯神12g,琥珀(研末冲)3g,石菖蒲 12g,茯苓12g,磁石20g,远志10g,龙齿(先煎)20g,柏子仁12g,夜交藤18g,甘草6g。
加减:心气不足,加人参10g以益气养心;心阴不足,加五味子6g,酸枣仁15g以养心安神;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者,去党参、龙齿、磁石加黄连温胆汤清痰热,安心神。
2.心脾两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心脏严重杂音,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少寐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结代。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当归12g,党参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