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五灵脂(醋制)10g,生姜3g。共捣碎,每次3g,冲服,每日1~2次。适用于胸痹瘀血阻滞者。
11.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适用于阳气虚者。
12.虻虫6~10g,陈皮12g,气虚加党参15g,阴虚加玉竹12g。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13.丁桂香散。丁香1.5g,肉桂1g,檀香0.5g。为末,为每日量,分2次服。适用胸痹心痛。
(中成药治疗)
1.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10粒,5分钟后无效可重复。若重复2次不能缓解心绞痛,可改用硝酸甘油。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每次10~15粒。功能: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适用于心血瘀阻者。
3.血塞通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4.三七通舒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
5.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6.通心络每次2粒,每日3次。
7.田七末每次1.5~3g,每日3次。
8.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9.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10.心宝每次2粒,每日3次。
11.固心胶囊(内含人参、麦冬、三七等)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之心绞痛的治疗。
12.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蟾酥、人参等组成。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13.苏冰滴丸由苏合香、冰片等组成。每次1~4丸。
14.冠心苏合香丸适用于寒凝心脉心痛。每次1~2丸,每日3次。
(针刺治疗)
1.针刺疗法针刺膻中、内关,留针20~30分钟,捻转3~5次。
2.体针疗法取穴:内关、心俞、巨阙、膻中;随证配穴。患者取卧位,进针得气后留针20分钟。
3.耳针疗法取穴:双侧“心脏点”,针刺,并加以微弱电针刺激,刺激强度以病人感到微痛为度,可在2~5分钟内疼痛缓解。
(穴位敷贴治疗)
1.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加入载体药物,每次2帖,敷贴心前区,24小时更换1次。
2.麝香心绞痛膏外敷心前区痛处与心俞穴。
3.补气活血软膏由黄芪、丹参、川芎、红花、冰片等加入1%促渗剂氮酮制成。将软膏敷贴于胸骨的左缘及左第2肋间以下6cm×6cm的范围,每次5g,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
4.通心膏徐长卿、当归、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葛根、延胡索、红花、川芎、桃红、姜黄、郁金、参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酸镁、透骨草制成。取心俞、厥阴俞或膻中,贴敷,24小时更换1次。
5.流浸膏丹参10g,红花10g。将以上药物制成流浸膏,涂于心前区即可。
(推拿)
1.心痛发作时按摩腹部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可缓解疼痛。
2.按压至阳穴可以缓解心痛。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由肩胛骨下角下缘划一垂直于脊柱的直线,直线交于脊背正中线处即为至阳穴,将五分硬币边缘横放于穴位上,适当用力按压3~5分钟。亦可按摩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心俞、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等。适用于各种类型心痛。
(饮食疗法)
1.猪心1个,朱砂、高丽参、川贝母各3g。猪心剖开一半,再用朱砂研细,高丽参切片,入猪心内用线密缝,蒸熟去线,一并食用。隔日照前法食1次,吃5个后病况好转,再每隔2日吃1个,吃5个后渐觉好转,又隔3~4天吃1个,至痊愈为止。主治心痛彻背。
2.田螺壳(溪间者亦可)、松柴片、乌沉汤、宽中散各适量。前味以松柴片层层叠上,烧过火,吹去灰,取壳研末。以乌沉汤、宽中散之类调服6g。
3.每天服蜂蜜2~3次,每次2~3匙。
4.山楂10~15g,水煎服。
5.党参20g,丹参20g,瘦肉适量,隔水炖汤,食肉饮汤。
(名医临证经验)
1.陈镜合开心片治气滞血瘀胸痹心痛。
方药组成:香附5g,川芎10g,栀子10g,神曲10g,丹参20g,檀香5g,红花5g,西洋参15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胸痛,痞闷不适,胸胁胀满,或胸痛彻背,背痛彻肩之证。
方解:方中香附行气开郁、疏肝理气,“能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善主心腹疼痛,积聚郁结”;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之气药也”;香附配川芎,气血同治,活血行气之功益胜;栀子泄火郁;神曲消食郁;由于心血瘀阻贯